“三步走”战略应运而生
记者:1980年至今,你一直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政策咨询研究。可以说,这30年间,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粗略划分,1978年之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1978年之后,中国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历史的大转型时期,学术和政策咨询研究的概念、范式等都要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作为研究者要在观念形态和知识储备上与时俱进地适应这个转变,另一方面,研究者更要颇具前瞻性地引领和推动这个变迁。在你眼中,这个转型是如何发生的?它呈现什么样的历史面貌?
陆百甫:上世纪80年代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整个世界大变动、大调整的时代。比如,两伊战争、东欧剧变。而在我们国家,改革大潮波澜壮阔,最能引发人的思考。当时还没有“与时俱进”这个说法,但是我们有这个基本的意识,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在这前后,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学的是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和经验,实行的是完全计划经济。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中国的计划经济要比苏联高明,陈云同志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大计划、小自由”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既要坚持政府调控,也要注意自由市场,考虑市场的需求。当然,我们的计划经济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行政手段太死、太僵化,导致企业效率不高、积极性不高。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到1992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这一时期关于计划和市场的争论最为激烈,但随着论争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当重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这一观点。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从十二大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演进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至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了总体规划。在这之后,中央又出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记者: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个战略是如何形成的?
陆百甫: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早在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同志就在人民大会堂作了一个报告,提出了著名的中国发展“三步走”战略。我有幸聆听了这一奋进的历史号角。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