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战略的形成与改革的走向(3)

改革战略的形成与改革的走向(3)

对于所有制改革,大家刚开始讨论的时候也是比较迷茫,后来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经过对大家意见的系统研究,我综合撰写了所有制改革的“十条建议”和理论表达,认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仅是实现形式问题,是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的组织形式,并不是“姓资姓社”的问题,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同样也可以利用。

同年1月9日,我将这些建议向温家宝同志作了汇报,并正式向江泽民总书记报送。5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党校讲话中说,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后来,这些内容都被中央采纳,并和其他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一起,体现为“十五大”报告中有关所有制改革部分的论述。

此轮所有制改革被媒体报道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

中国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记者: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中国政府应对得当,获得了世界好评。这期间的高层决策是如何形成的?

陆百甫:1997年7月2日,这场亚洲金融风暴首先从泰国开始,不久又席卷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正当东亚金融危机搞得东亚经济焦头烂额之时,克鲁格曼等人提出了“东亚经济模式”消亡论、“亚洲价值观”破产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1997年12月16日,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

在江泽民主席出席会议之前的一天,我记得是个星期六傍晚,温家宝同志给我打了三次电话,咨询中国面对那次金融危机的应持态度。我当时正好研究这一问题,就讲了三点建议:第一,我们要树立信心,亚洲价值观并没有失败;第二,“东亚经济模式消亡论”不过是耸人听闻,东亚经济模式并没有走入死胡同,但是我们要反思亚洲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第三,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的朋友,值此危难时刻,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拿出一定的资金去支持它们。

后来,江主席采纳了这些建议,在此次峰会上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并向泰国等国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紧急外汇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此后,泰国的危机就解脱了,于是中泰两国变成了全天候的朋友,我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关系也明显改善。同时,这也展现了中国对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高度负责的态度,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也提高了。

我们要面对并且迎接平稳增长的时代

记者: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幅同比有所回落,从7.9%降到7.7%,不少人对此表示担忧。学界判断,今后,中国经济将告别高速增长时代,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陆百甫:是的,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来的时候,国内外很多人士都觉得比预期要低,纷纷表示担忧,甚至迷茫。其实,大可不必。他们之所以表示担忧,是因为国内国际都对中国经济寄予过多的期望。尤其是很多国外的媒体夸大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他们希望中国这个“经济火车头”承担更多的责任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经济增速是合理的。我们的经济增长应朝着轻型化、质量和效益优先的方向发展。

其实,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已经发出了这样的信号,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深刻地领会。质量高、效益好,我们就容易协调各类矛盾。考虑到出口的回落,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这样的速度还是比较理想的。而且,近年来,我们实施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再加上政治诉求的改变,当然要甩掉一些利益,甩掉一些无效的增长,这肯定会影响经济增速。而且,每个国家在向高端发展的时候,经济增速可能会递减,但这是更科学、更理性的发展,更符合产业高端化的要求,更符合可持续的要求。所以,我们不能被某些声音误导,我们必须坚持走质量和效益优先的道路,向优质、高效、适度、适当的方向发展,而不是选择原来高速增长的道路。

对于今后中国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目前国际上看法存在分歧,有全面唱衰的,有短期看差长期看好的,也有全面看好的观点。我们要客观地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就必须对中国增长潜力做出准确剖析。

首先,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仍然强劲。目前,中国还没有实现动态意义上的“五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要完成这“五化”,中国的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加上这“五化”又是在有十几亿人口、国土辽阔的中国,多方面发展又很不均衡状况下去完成的,更增强了发展的潜在张力。再加上全球化进程是动态的,中国的发展除了“赶”的意义之外,还有动态意义上“超”的含义,不仅要“补上”落后于人的地方,还要“赶上”别人正在发展前进的地方。因此,中国发展出现“双速”并不难理解,体现了国家和全民的期盼,并仍将成为今后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中国的“制度红利”“人口红利”“民族勤奋红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红利”,仍然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动摇,在大局稳定的前提下,其制度优势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实现形式以及社会互助共济的精神优势,将成为发展中攻难克艰的利器。中国的“人口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会逐渐减弱,但不会消失,而且中国新“人口红利”将产生,劳动者素质大提高、劳动技能大大提升,将使新“人口红利”倍增。加上中华民族的勤奋精神代代相传,中国的劳动效率仍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为国家发展奠定精神基础和支持。因此,即使至本世纪中叶,中国劳动人口素质、劳动效率,都将是可与世界他国相竞争的因素。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