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为何体制创新更具红利?(2)

郑永年:为何体制创新更具红利?(2)

亚洲日本的改革也不容易。日本曾经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在短短的20年间跃升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无论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还是政治的民主化,日本为世界所瞩目。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间,日本的情况每况愈下。日本政府并不是不想改革,但就是改革不动。小泉纯一郎任自民党首相期间,为了克服庞大的既得利益,就想通过民粹主义,动员民众的方法。这种内部的民粹主义很快导致了外部的民族主义,恶化了和邻国中国和韩国的关系。

日本民主党高唱改革而上台,但也没有能够做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安培政府上台以来也想改革,但再次搞外部民族主义。这使得日本的“改革”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国内庞大的既得利益,实际上很难通过民粹主义的方式来改革。这一点日本和欧洲类似,因为在大众民主下,选票是政府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和邻国搞不好关系,更是进一步制约着内部的经济发展。至少到现在为止,人们还看不到日本的前途在哪里?

实际上,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从历史上看,庞大的既得利益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政府才能加以克服。但如果大众民主产生不了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任何有意义的改革将会非常困难。

美国的情形要好一些。美国的民主制度一直在避免欧洲式的福利制度。民主制度有利于一些方面的改革,但不利于另一些方面的改革。福利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例子。福利制度的产生和民主制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俾斯麦时代创始的;法国的大众教育制度,是拿破仑时代创始的。但民主制度产生以来,大大推进了福利制度。也就是说,福利制度的改进,和民主的扩张相关。

美国具制度创新能力

不过,如前面所讨论的,现在的大众民主制度本身,已经成为改革福利制度最大的阻力。美国并没有欧洲国家那样的负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并没有欧洲那样由政府主导的福利制度。美国的很多福利和企业有关。美国之所以被视为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因为美国一直在抵制欧洲那样的福利制度。

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制度的创新能力。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优点,并不在于其改革容易,而在于其创新容易。美国体制的改革并不容易。体制改革会触动既得利益,所以没有危机就不会有重大的体制改革。美国的体制改革,大多发生在重大的危机之后。19世纪欧洲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运动,触动了美国的统治者加紧了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尤其是经济监管制度。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促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要强调的是,这些制度建设是增加新的制度,而不是改革老的制度。尽管建设新制度也要触动既得利益,但建设新制度显然要比改革老制度要容易。

要注意到,并不是每一次危机都能被用来克服既得利益。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要改革华尔街的既得利益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人们并没有看到美国政府有真正有效的举措来改革华尔街体制。再者,因为在大众民主下,政府所受的制约越来越大,即使是意在建设一些新制度的改革,也越来越困难。例如2008年之后,奥巴马政府试图进行一项只涉及到数千万人的医疗体制改革,就遇到了政治上的强有力的抵制。

但从总体上说,比较欧洲和日本,美国制度表现出强大的的创新能力。几个方面的制度,保障了美国社会的三个社会角色的创新能力,即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第一,美国具有一个典型的联邦制结构,容许地方政府有巨大的创新空间。地方政府具有很大的立法权,这是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保障。这是法国学者托克维也尔早就观察到的。较之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美国权力相当分散,这使得美国的制度更具活力。

第二,美国政府本身没有企业,企业的自主权保障着企业的创新。企业是政府的财源,企业做好了,政府的财源就充足。反之,企业做不好,政府的财源从哪里来?所以,美国的企业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因为他们面临的来自政府的管制和规制,较之其他社会少。美国的军事工业更是说明了这一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但政府本身并不拥有军事工业。美国的军事工业创新,完全由企业来完成。政府每年把巨大的国防费用导入私人企业,企业拥有巨大的科研经费来自主创新。冷战期间,美国能够战胜当时的苏联,依靠的是企业。苏联政府拥有企业,依赖政府企业来创新。尽管也在很多领域发展出高科技来,但显得不可持续。整个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最终导向了经济的解体。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