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龙乾:现代社会的权威话语建构(3)

雷龙乾:现代社会的权威话语建构(3)

三、变革路径——从构建优良社会生态看转型发展路向

就当下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实践的具体情景来说,实践哲学本质性的任务是要从实践出发论说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开放事业。具体来说,似应从转型发展的客观规律、普遍经验与人们的切身体验和情感两种尺度的综合中,以建设优良社会生态为牛耳,论说中国特色现代化社会转型实践的必然必要性。

这里所谓社会生态,关涉的不是一般所谓自然生态,相反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优良社会生态,实际上就是能够为人们的高质量生存、生活和发展提供最优条件和动力的社会关系形态。

社会生态是社会结构的产物,又是个人生存实践的条件。起初,“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2]71人们只是因为要生存、生活才相互分工、合作、交往,形成技术生产关系、经济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价值认同关系等各种社会交往关系。但是,一旦社会关系形态形成以后,个人就成为相对弱势的方面。整个社会呈现为一种利益咬合、矛盾而又互相依存的生存利益链条,每个人都只是社会链条的一个环节,只能按照既定的社会生存法则取得自己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价值份额。这种社会关系形态必然型塑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能力和交往规则意识。不同的社会形态必然造就不同的生存体验,造就出不同的生存手段、生存趣味、生存法则和生存文化,造就出不同的人和人性。这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60。在可能的条件下,人们宁愿生存于造就优良福利效果、生存体验的社会关系形态里。而且事实上,人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者,在历史相对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尤其是在社会存在转型发展机遇的情况下,人们完全可能反过来按照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地构建生态机制优良、优秀的社会关系形态。这种优良社会生态能够最大限度创造社会福利、公平关系、幸福体验和发展信心。由于这种社会关系形态也能够产生相对而言最大限度公平公正的人际交往关系,鼓励人们挖掘自身潜力,以合理、正派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投机心理,因而它也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再简单地说,这是一个好人能够获得好报的社会。

当然,优良社会生态的判断标准是相对的和历史的,建设难度也是巨大的。特别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转型实践同时面临“人的依赖性”惯性和“物的依赖性”乱局的重围,使得优良社会生态的建构面临特别复杂的话语困难。

“人的依赖性”的社会和“物的依赖性”的社会是迄今为止人类经历过的两大基本社会生存状态,而未来的社会则是对前两者的积极扬弃。[3]107在“人的依赖性”的社会生态关系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和他人的自身能力,如体力、智力、品格、德行等获得自己的生存资料、权利份额、社会地位,人本身直接构成社会交往的主要依据。但是总体而言,这种对人的本身的依赖、重视乃至崇尚还是狭隘的和初级的,更多只是开发了人们在低级交往关系和简单交往环境中的直接能力,比如身体的搏击能力、心理的耐受能力、头脑的推算能力以及情感的收发能力等,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物化能力尚未得到更高的开发。这也就是说,“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3]112所以,“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空虚化之中,也是可笑的”。而在“物的依赖性”的社会里,“普遍的需求和供给互相产生的压力,作为中介使漠不关心的人们发生联系”,“个人的产品或活动必须先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并且个人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才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个人从属于像命运一样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社会生产;但社会生产并不从属于把这种生产当作共同财富来对待的个人”。在这个社会,“人们信赖的是物(货币),而不是作为人的自身。但为什么人们信赖物呢?显然,仅仅是因为这种物是人们互相间的物化的关系,是物化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无非是人们互相间生产活动的关系”。[3]110

实际上,“计划模式”的现代性方案就是“人的依赖”和片面的“物的依赖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临时性产物。它是一种便宜选择,在具有积极历史功用的同时,也隐隐蓄留了人治、官本位、平均主义的传统社会生态机制和“文革”那样的社会动乱暗流。至于如何从中超越出去,创造真正优良的社会生态,问题远为复杂难解。就当前的理论努力来说,我们应该强调走向实践的话语精神。实践地论说发展,一方面鼓励直面当前实践的真实处境(我们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首先坚持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上学习和追赶现代文明,着力促进建构现代社会生态文明的转型实践。另一方面,要超越旧实践的局限,把人民的生存体验、生活质量始终作为构建优良社会生态的根本实践尺度。在哲学上,既要割断对传统话语的教条主义依恋,又要防止随波逐流的经验主义统治,进而积极探究和改进实践的话语向度,坚持实践地论说发展,灵活发挥各种哲学遗产的建设性作用,为构建优良社会生态的现代化社会转型实践提供更充分的话语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