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也存在三种方式,即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在选择创新方式时有几个要点。一是以二次创新为基础,避免单纯引进或盲目追求原创而减缓创新进程。这是因为,高端原创必须以前沿性科研积累为基础,而所谓发展中国家实质上就是科技落后的国家,要想在当前科技主要领域走向前沿其中,进入创新高地,取得原创性成果,是不切实际的。此外,二次创新是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即通过学习借鉴先“追赶”(缩短距离),尔后进入原创轨道,实现“超越”目标,具有符合创新规律的可行性。二是不放弃任何一次原始创新机会,并且在原始创新过程中,立足于优势,努力争取“人无我有”。三是高度关注集成创新,在特色项目中,力求取得集成创新的历史性突破。到目前为止,依靠集成创新走向全球性企业甚至达到世界顶尖企业水平的也不为鲜见,苹果公司就是典型代表。
在产业链升级方面,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对传统行业中的企业,以改造升级为基础,同时结合二次创新,积极应用集成创新方法,促进能级提升与产业链提升相结合,为具有特色的原始创新不断奠定基础;对高新技术领域企业,购并升级与创新升级均可契合需求进行选择。
产业人才升级:
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产业链升级,都必须植根于产业人才升级的基础上。如果说蒸汽机诞生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瓦特发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工业的兴起,以及称雄两个世纪的“日不落”英帝国。同样,没有爱迪生的电灯发明,就没有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也不可能成为继英国之后、跨越三个世纪的世界第一强国。瓦特、爱迪生,就是我们所讲的人才。而在新加坡,人才教育尤其是大学人才教育,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扮演着积极并具有根基性的角色。严祟涛就在《新加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一书中对新加坡产业升级中的人才作用作如下评价:“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出路在哪里?人口数量已经不再是决定因素,即使它过去曾经起到一定作用。现在起决定作用的就是人民平均的受教育水平”,“只要新加坡拥有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我们就可以吸引到那些高科技的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建厂。所以,经济发展局就开始要求国立大学扩大在工程专业的招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都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其他软技术的专业,为新加坡在金融、银行、出版、广告还有其他传媒行业培养更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产业升级的政府要求:加快服务重点“梯度转移”
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由落后向中等发展乃至发达转换的过程。与此相适应,政府促进产业升级的方式或策略也应有阶段性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包含“三个转变”:从重点促进增量升级向存量升级转变;从重点推动结构性产业增长向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转变;从重点培育关键项目向优化产业体系生成环境转变。
存量升级与增量升级是两种基本的产业升级方式,但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选择。以我国为例。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应将增量升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度关注招商引资,追求引进绩效,避免错过机遇。但对于东南沿海地区,存量升级就应逐渐上升为主角,成为转型升级的主战略。对政府而言,存量升级不仅意味着观念改变,而且需要管理方式、手段、机制以及人才等一系列的变更。
优化产业结构既是政府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更是发展方式转变的本质要求。为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有选择地对某些产业进行倾向性扶持,如在经济恢复期或起飞阶段选择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必要投资;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增强国际竞争力,选择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区域层面甚至国家层面规划,给予重点扶持,这些均无可非议。但也必须承认,政府扶持投资于特定的产业、企业,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这包括供给的技术风险、市场的需求风险和全球竞争的法制与政策政治环境风险等。无锡尚德的破产就是极具说服力的警示。相较而言,政府若将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放在促进整体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上就可大大降低风险。政府培育产业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扶持研发、促进孵化、帮助转化和提供广阔的服务平台等来实现。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大到持之以恒地营造氛围,强化国民为科技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小到每一个机构能及时为民众或组织参与科技活动提供便捷服务。
适应产业升级需要,政府应从最初的重点抓项目,逐步推演到培育产业体系,最后进入主要塑造产业发展环境的境界。项目导向是政府起步推进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对于落后地区。以招商引资为例,下达指标进行推动,在发达地区或城市难以理解。然而在落后地区,由于缺乏配套的、较为先进的调动积极性的政策举措,同时受干部素质的局限,没有强制性的紧逼指令,下面就无法呼应和行动。所以,指标推动作为着力抓项目以适应特定地区的特殊杠杆,具有一定合理性。但经济愈发展,市场机制愈走向成熟,市场中的企业素质也愈高,政府调控经济的理念也应更先进。这就要求政府要减少对项目的直接干预,而把优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和产业业态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产业发展的环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以法制为核心的制度环境,以诚信为核心的人文环境,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设施环境。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