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升级:中国经济升级版“牛鼻子”
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有三个主要方向:一是趋于更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尼、马来西亚、一些非洲国家等;二是从中国沿海转向中国的中西部;三是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决策的影响,重返总部国。全球产业转移使一些国家获益,但也使一些国家受到伤害。如一些国家仅以转移过来的低端产业去参与国际竞争,当产业再度转移向具有更低廉成本的国家时,往往会陷入困境。强化产业升级的意识,实施科学的产业升级战略,正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所在
产业升级目标: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挑战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涉及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其核心带动力就是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升级,首先应研究全球产业转移的规律。二战结束以来,全球范围内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已发生了三次,目前正经历第四次转移。而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有三个主要方向:一是趋于更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尼、马来西亚、一些非洲国家等;二是从中国沿海转向中国的中西部;三是受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决策的影响,重返总部国。
全球产业转移使一些国家获益,但也使一些国家受到伤害。如一些国家仅以转移过来的低端产业去参与国际竞争,当产业再度转移向具有更低廉成本的国家时,往往会陷入困境——既无法凭借成本优势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不能与居产业高端地位的发达国家抗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观察“中等收入陷阱”的种种特征,不难发现:有些长期被视为原因的其实是结果。如经济增长乏力、技术进步缓慢、信仰缺失、社会动荡等,其实就均为结果而非原因。即使更贴近一些原因领域中的某些元素,如分配问题等,也无法归结为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分配调节仅能起辅助作用,而处于经济基础地位的企业主体、产业运行的内在推动才是源头所在。
从时间跨度看,我国接受全球产业转移所持续的过程之长是罕见的。一个国家能同时经历第三次、第四次两次产业转移,客观上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这不仅体现在有更长时间为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准备条件,而且由于地域差异,可产生互相带动的积极效果。接受第三次产业转移的东南沿海地区,可在国家范围内包括广大中西部地区,继续展开产业转移过程中受成本竞争压力的影响被迫进行产业升级。正在接受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完全有条件汲取已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教训,注重在招商引资中选择产业。同时,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效应可逐步辐射过来,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这实质上已成为我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宝贵资源。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根本还在于不断强化产业升级的意识,实施科学的产业升级战略。这也正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所在。
产业升级方式:三大板块协同推进
产业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至少涉及三方面内容,即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升级和产业人才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
结构升级首先应提升第三产业的比例。从一国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看,这是毋庸置疑的方向。产业升级战略目标常常需要围绕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而构筑体系,对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须作战略安排。我国“十一五”规划制订时,国务院就对某些城市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至少表明决策层对此开始关注。
结构升级其次应在每一产业的内部进行层次提升。如第三产业应提高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专业服务业的比例,第二产业中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现代农业,包括设施农业、种源农业、观光农业等。
产业链升级:
在注重结构升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产业链升级,以产业链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链升级有两类方式的组合至关重要。一是升级方式组合,二是创新方式组合。
产业升级方式组合主要有三种类型:改造升级、购并升级和创新升级。我国现阶段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改造升级依然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产业链升级的重要方式。即使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2012年也重点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项目: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产业振兴技术改造项目;38个项目列为国家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10个项目列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改造项目。购并升级是快速提升产业链的一种重要方式。购买品牌及其核心技术若能融入现有企业管理体系,就能产生跨越性产业升级的效果。如吉利控股集团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100%股权。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企业“走出去”,通过国际购并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具备了更优越的条件。创新升级当下已成为企业群体取得共识的主体性升级方式。相对于一时难以提升产业链的改造升级和存在较大风险的购并升级而言,具有自主创新条件的企业选择创新升级为主的路径实为理性之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