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模式的新境界(2)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模式的新境界(2)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模式制度特征的丰富是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突出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

国外有人不同意“中国模式”,一个深层原因是质疑中国实行的社会制度。其实,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应的社会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不可能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产生成功的中国发展模式。[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的发展为目标;而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特别强调要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6]科学发展观提出“四个必须”、“五个更加注重”和“一个下功夫”,强调建立健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保障,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中国模式的制度内涵。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7]只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所要求的,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一定能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有的人不承认中国模式,甚至批评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粗放式增长换取的,付出了高消耗、高污染的代价。实际上,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关于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实践就是要使中国模式建构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8]

人类社会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获得了经济空前发展,又遭遇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挑战。先发国家无一例外走的是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向社会主义的。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其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难、问题与矛盾世所罕见,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有紧迫性。1995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9]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紧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面对世界各国争相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潮流,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的短板。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任何别的选择,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0]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科学发展观提出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既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从而实现向生态文明的跃迁。

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国学者布鲁斯·J.迪克森已看到,中国的发展模式正在经历巨变,更新中国模式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进入到科学发展观阶段,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所针对的正是中国模式所存在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赋予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全面协调、绿色发展等新内涵并将其提升至生态文明的新境界。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就能使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注释: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于200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2]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载于2012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3] 何迪、鲁利玲《反思“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79页。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6] 陈锦华《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载于2011年7月5日《人民日报》。

[7]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结束时的总结讲话》,载于2012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8]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3页。

[9] 温家宝《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载于2007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10]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2012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