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质量来看,中国基本上遵守了国际机制的规则和规范,接受和饯行国际规范,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建设力量。在联合国成员国会费问题上,中国承担的会费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逐年递增,在2006年12月的联合国的大会上,中国同意自己承担联合国会费的份额从2.05%上升至2.67%。[30]而在1979年,中国却寻求降低它的会费,要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0.79%)。[31]以上各种事实表明,中国正在从一个“革命性的国家”,对国际体系和国际机制抱着敌对态度的国家向“现状性的国家”转变。[32]
中国具有多重国家身份:一个正在兴起的大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大国、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这些复杂身份使中国的国际机制行为产生某种不确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也塑造着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行为。[33]从融入国际机制的数量和质量来看,中国国际机制行为的大方向是融入国际体系,随着这个进程的深入,中国国际机制行为将更加稳定、更加可预期,中国将更好地把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四、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内外动力
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进程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双重驱动。其内部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确立和巩固国家主权的动力,另一个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努力争取得到国际社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台湾保留着“中华民国”称号的国民党政府仍拥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席位。当时由于美国的顽固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合法席位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在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之前,中国融入国际组织的主要动力就是为了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削弱台湾的国际地位和约束台湾的国际活动。到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其后中美关系改善以后,中国在主权国家体系中的身份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34]
在主权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之后,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国内动力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融入国际机制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动力:学习的动力、获利的动力、开放的动力。所谓学习动力,就是引进国际规范的动力。由于国际机制包含着规范和实践程序,为中国提供学习国际规范和国际规则的实践机会,加快中国融入国际机制或者国际制度的进程。中国加入某一国际机制后,往往要调整国内的规章制度来和国际规则保持一致,这就是通过与国际接轨来推动国内改革的“倒逼机制”。
融入国际机制为中国带来现实的国家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改善国家形象等。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既为中国引进投资和技术,又为中国的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促进中国改革的持续进行。“通过融入全球资本主义制度获得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35]中国融入国际经济机制也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最初主要体现在经济和贸易领域,逐渐地扩大到人权、环境、军控、反扩散等各个领域。中国融入国际机制有利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融入国际机制来实现向世界的开放。中国改革的深入就是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两者相得益彰。在中国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加入各种国际机制,以此作为国内改革的推动力之一。这一点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中得到证明。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了在多边制度安排基础上处理全球与地区公共问题的理念。[36]中国从谨慎加入国际经济机制到全面参与国际机制,到更为主动地创建多边国际机制,如上海合作组织、围绕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博鳌亚洲论坛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中国越来越重视和积极主动地参与多边国际机制。
维护主权和改革开放的两大动力,推动着中国从一个被排斥于国际体系外的“革命性国家”逐渐地转变为国际体系内的“现状性国家”。这两大动力充分体现中国对国家目标的追求:一是促进国家利益;二是促进全球改革。[37]具体地说,中国的国家利益目标大致包括:保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台湾问题解决、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和保障发展利益。其中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主观因素。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则是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重要环境因素。[38]促进全球变革是指中国促使国际机制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国际机制行为还受到中国战略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在融入国际机制的过程中尽力保持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尽量减少国际机制对中国的羁绊。
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外部动力主要有两点:首先,全球化是最大的外部动因。全球化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还包括各种全球性问题。全球化所产生的各种挑战和负面后果是任何单个国家无法应对的,必须通过基于国际机制的全球治理加以解决。“各种规则、规范和机构构成的国际机制,管理着世界政治舞台上数目令人吃惊的问题”。[39]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同样需要通过参与全球治理与各国找到共同的解决路径。全球化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外部动力。当中国经济融入到世界市场体系之后,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依赖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也面临世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等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威胁,从而大大增加了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机制的动力。其次,国际体系对中国形成的外部压力。国际体系压力主要指国际体系内国家之间的互动对国家融入国际机制的影响。当今国际体系之内,其他国家与中国之间外交的互动也是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一个外部动力。可以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促进了中国融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进程。中国在与美国的互动中加速融入各种国际机制,这种互动受到中美双方战略意图的影响,是中美博弈的共赢产物。
除了内外两个动力是促使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长期因素,中国加入某一个国际机制还会受到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40]国际规范的一致程度、国际机制本身的发展变化等,都是中国加入国际机制时考虑的技术性因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