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树在患者心中的品牌
这是一张1993年8月6日北京儿童医院的B超报告单,患儿是一个从石家庄来的两个多月大的女婴。报告单除了详细描述了患儿腹腔内脏器的种种声像图表现,还写下了一个诊断:左侧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IV期,肝转移。B超医生的签名是:贾立群。
20年后,患儿的母亲又从家里的柜子深处找出了这张报告单。报告单上那工整的笔迹已经发黄,襁褓中的婴儿也长成了健康的亭亭玉立的女大学生,而20年前为孩子求医的一幕,还是清晰地刻在这个家庭每一个成员的脑海里。
发现孩子的肚子比正常孩子大,是在孩子出生40天的时候。“当时还以为是孩子消化不好。到省医院一做B超,医生说,你孩子的肝上长东西了,没法治。当时我们全家都懵了。”孩子的父亲回忆道。
20年过去了,回忆孩子病中的情景,依然让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感到痛苦:“我们跑遍了石家庄的大医院,医生也说不上来这是啥病。孙女挺着个大肚子,头往后仰,身子成反弓形,那个遭罪啊……”说着,爷爷的眼泪流下来了。
“她妈抱着孩子哭着跟我说,想跟孩子照个像。我明白孩子妈的心思,是想如果孩子……好留个纪念。我说:不照!不行咱们去北京给孩子治……”奶奶哽咽着说。
1993年8月初,爷爷带着儿子媳妇,抱着孙女,走进了北京儿童医院。
外科大夫给孩子做了初步检查,然后开了一张B超申请单,特别注上了一行字:“请贾立群主任做B超”。
孩子的父亲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这个叫贾立群的B超医生打交道的情景:“那天是贾主任给加的号。我们在B超室外的走廊呆了一天,贾主任一直在给一个个孩子做,也没见他吃午饭。等我们孩子进去的时候,是下午5点,最后一个了。他给孩子查了有45分钟。做完,他对我们说:你这孩子的诊断很明确,就是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肝转移。需要住院手术,把肿瘤切除,术后化疗。我们问:这病有治没治?贾主任说:你们赶快去找外科肿瘤专业的李主任,能住院就住院,我可以帮你们联系。我们这才放下点心来。临出B超室,我爸拿出一个红包来谢贾主任,可贾主任硬是推掉了……”
今天,贾立群也记得这个病例的诊断经过。从B超屏幕上看到,孩子重度肿大的肝脏上布满小结节。病有两种可能,一个是良性的肝脏血管瘤,另一个就是恶性的肿瘤肝转移。这两种病在B超图像上唯一不同的是:如果是恶性肿瘤肝转移,会有一个原发瘤。
探头一遍又一遍在孩子肚子上划过。终于,贾立群发现在密密麻麻的小结节中,有一个黄豆大小的结节不随着肝脏的移动而移动。再看下去,这个结节不是长在肝脏上而是长在左侧的肾上腺上。元凶找到了!
孩子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了贾立群的诊断。
一个月后,患儿的双胞胎妹妹也因为肝脏肿大住进了北京儿童医院。
两个孩子的病情一模一样,贾立群却找不到妹妹的原发瘤。
一连几夜,他埋头在文献里,直到找到答案:这个肾上腺上的小肿瘤不但本身肝转移,还通过胎盘转移到了另一个胎儿的肝脏,姐妹俩病患的元凶原是一个。这种病,在中国仅此一例,世界上也极其罕见。
准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挽救了这对姐妹的生命。
在治疗结束后,姐妹俩还要定期到北京儿童医院复查。从抱在父母手上,到蹒跚学步,再到满地乱跑;从牙牙学语到伶牙俐齿,贾立群的B超贯穿了这对孪生姐妹的幼年。
1996年6月,妹妹来医院做最后一次复查时,姐妹俩的爷爷奶奶代表全家送给了贾立群一块匾,匾上写了四句诗:“火眼金睛缉病祸,孪婴奇疾被侦破,求实进取讲奉献,医术精湛称楷模”。
1999年8月,姐姐来医院做了最后一次复查。从此,压在这个家庭头上6年的大山,彻底搬掉了。
这却是一段忘不掉的家庭历史。同样让这个家庭忘不掉的,还有和这段历史紧密相连的B超医生贾立群。
这个家庭,保存着姐妹俩从初诊,到最后一次复查几乎全部的B超报告单,每一张都写满贾立群工整的笔迹。
这个家庭,记着这位B超医生对孩子说话时的慢声细语,摇着拨浪鼓哄孩子时的温暖的笑容,检查时的细心和耐心……2013年的一天,当贾立群出现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时,全家一下子就认出了他,虽然他的脸上有了细碎的皱纹,他的头顶有了丝丝白发。
20年后,贾立群也依然坚守在北京儿童医院的B超室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