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品牌(2)

人的品牌(2)

——一位普通医生的中国梦

医学的发展病例的积累,让他认识了更多的疾病也对许多疾病有了新的认识。时间让他的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30多年来,他检查过的患儿达30多万人次,确诊疑难病患儿7万多名,挽救了2000多名急重症患儿的生命。由于他的B超诊断,总是和外科医生在患儿手术中见到的完全一致,北京儿童医院的外科医生送给了他一个绰号,叫“B超神探”。当年写在孪生小姐妹和许多疑难病患儿B超申请单上的那行字“请贾立群主任做B超”,在患儿家长的口口相传中,演变成了“贾立群牌B超”,树在了患儿和家长的心里,成为无数患儿家庭对孩子平安健康的希望。

用数十年的求索、奉献和坚守铸造出这个品牌的贾立群,有一个梦想,就是做一个医术高超,病人信赖,百姓满意的好医生。

第一章:把梦想当信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医生,我最大的梦想也是千千万万个患儿家庭的梦想;那就是让孩子们身体更好、成长的更好、生活的更好”——贾立群

少年时代,贾立群的梦想是做一个无线电工程师。上初中时,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用父母给的零花钱,买一堆二极管三极管,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

16岁,他和一批北京中学生一起,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农垦战士,在北国零下30度的严寒里和艰苦的劳动中锤炼意志。1974年北京一批大学到兵团招收“工农兵学员”,兵团领导和当地老乡一致推荐了贾立群。不过,他没能进入工科大学学习从小就向往的无线电专业,而是被分到北京第二医学院,也就是今天的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

从这时起,贾立群的梦想,变成了做一个好医生。

3年的大学生活,贾立群在勤奋学习中度过。上解剖课时,他曾经把人体头颅骨借到宿舍,抱在怀里反复琢磨。不知不觉他睡着了,半夜醒来,发现那个头颅骨和自己的头在一个枕头上。而扎实的解剖学功底,为他日后成为一个优秀的影像医生,打下了多么重要的基础啊。

大学毕业前夕,贾立群和60名医科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被安排到北京儿童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儿医只留下了20人,其中就有贾立群。

他被分配到了放射科。

科主任也是贾立群的老师,叫徐赛英,是资深的X射线影像专家,看X光片的水平,在国内整个儿科界都享有盛名。老师对北京儿童医院、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无比热爱,为了这份热爱,甚至放弃了调回上海和丈夫团聚的机会,大半辈子过着和家人两地分居的生活。她常常在下班以后,带着贾立群整理病例,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在让学生跟着自己加班加点的时候,她也把自己在X影像学上的学识、经验,点点滴滴传授给这个勤奋而质朴的后辈。贾立群呢,在向老师刻苦学习医技的同时,也学到了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

给患儿透视或者拍片,他做的时间总比一般医生长。往往,别的放射医生的病人都做完了,贾立群的透视室门前还有等候的患儿。那时候,透视室没有隔离墙,也没有空调,下班时,同事们经常发现贾立群衣服上汗印的形状,和他手里拎着的铅围裙一模一样。看X光片,常规操作是把片子插在灯箱上,从正面看。贾立群在灯箱上看完,还要取下拿在手上,正着看,斜着看,横着看,竖着看,再插回去重新看,有时还倒退着远距离看。每一个细节都要能解释清楚,他才算把一个片子看结束。若干年后,科里整理过去的旧片子,对一些病例做总结时,凡是贾立群写的报告,都非常细致全面。

 “我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尽好医生的本分,不让一个孩子在自己的手里漏诊、误诊。”——贾立群

世纪70年代,超声电子实时扫查技术开始在国外发达国家用于临床。80年代初多种实时超声显像仪在我国综合医院逐渐普及起来。1987年,北京儿童医院决定引进这项新的诊疗手段,送了一名外科医生出去学习。1989年,又把贾立群送到了301医院。

一年后贾立群带着学到的技术归来,他才发现,成人疾病的超声诊断和儿童疾病的超声诊断,几乎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只能找大量的资料进行新的学习。资料都是外文的,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他脱产学了半年英文。这半年,他把自己整天关在一个小屋子里日夜苦读。后来,英文的美国超声学专著《儿科超声》,被他通读了下来。再后来,日文的《小儿外科》杂志的《胎儿型结肠专刊》,也被他通读了下来。

今天,北京儿童医院的超声科,拥有14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包括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维和四维的超声设备。可当24年前,贾立群和他的同事在儿童超声领域开始拓荒的时候,科里仅有一台分辨率有限的二维黑白B超机。在仅有几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里,从早到晚,贾立群一只手握着探头在一个个患儿小小的躯体上慢慢地划动,一对眼睛死死盯住B超机屏幕上那朦胧的黑白图像,从回声的高低中,从腹水的清浊里,从血流的速度上,从病变的部位和形态,从脏器毫米之差的厚薄间……去判断是阴性还是阳性,是此病还是彼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无数次地操作中,他发现了,给成人检查颈部的高频小器官探头,用在儿童腹部,成像更加清晰。今天,全国的儿科腹部B超都使用这种高频探头了。他也摸索出了越来越多的儿童超声图像的特点和规律,贾立群对这些特点和规律一个一个地加以总结。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5岁以下小儿常见的实体瘤,占腹部肿瘤的第二位。今天,北京儿童医院年轻的超声医生们,都可以准确地对这种病做出诊断。可当年,当和他今天的学生一样年轻的贾立群在B超声像图上发现第一例神经母细胞瘤的时候,对这种病的超声诊断,无论是在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都处于摸索之中。为了确诊,贾立群拿着探头看了患儿整整一上午。看完,他查了一夜文献。第二天,在忙完一天的门诊后,他又推着B超机去病房,对照资料再一次为这个患儿做检查。

火眼金睛,就是这样一个患儿一个患儿看出来的。丰富经验,就是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积累出来的。

1991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室接诊了一个遭遇车祸的患儿。患儿腹部受到严重的撞击,拍了X光片,但看不清患儿腹内到底伤在哪里。值班大夫突然想起贾立群就住在医院近旁,便派人跑到贾立群家,把贾立群从睡梦中敲起来:“贾大夫,有个车祸急诊,能不能用B超给看看?”贾立群二话没说,马上和来人一起赶到了医院。

那时候,贾立群还是B超战线的一名新兵。通过B超探头,他看到孩子是肝脏破裂,腹内大出血,生命处在极其的危险之中。他马上告知了外科值班主任,外科主任马上安排手术。这一夜,贾立群没有回家,而是和外科医生们一起上了手术台。孩子的右腹部被切开了,他看到,孩子肝脏裂口的尺寸和出血量,和自己通过B超机做出的诊断完全吻合。

贾立群好高兴啊。他高兴的是自己刚开始搞B超,就能为临床提供关键性的帮助了。外科医生们也很高兴,经过手术,孩子已经转危为安。值班大夫对贾立群说:“贾大夫,这次你可解决大问题了!以后要是晚上急诊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要都能来,就好了!”贾立群说:“没问题。只要我在北京,24小时随叫随到!”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