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你怎么看?(3)

【案例】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你怎么看?(3)

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为何引发争议?

清华毕业生笔试第一当城管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吸引众多眼球。最主要是他清华毕业生的身份,还有近年来城管负面新闻迭出等,大概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吧。

首先,因为“清华毕业生”与“城管”本身都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当这样的关键词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就让这则新闻更具有了关注度。在常人看来,清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应不成问题。然而,生活中并不是这样,清华也有相对冷门的专业,清华的毕业生同样也面临着工作难找的局面。当然,相对于其它的高校而言,清华大学的就业率肯定是算高的。这一点不可置疑。或许正是因为很少的清华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才让这样少数的“清华毕业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更何况他找的是近几年颇具话题的“城管”一职。

其次,他的这一举动可能会让人觉得他有些疯狂。因为很多人可能都会怀疑:他的文凭是真的吗?他应聘城管究竟图什么?这份工作能做多久?是不是仅仅把“城管”的工作当做一个跳板?经常看到媒体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这个夏天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历经曲折,终究会尘埃落定,我们的毕业生也都应该走上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就算是在很多人看来疯狂一点也无所谓。

第三,近年来,“城管”这一职业相继出现了很多负面新闻。这也是一个被高度关注的职业,也是近年来出现问题比较多的一个职业。目前对城管的舆论批评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博之中。因此,当一个清华的毕业生选择这样一个职业的时候,难免会被人关注与质疑。

第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则新闻折射出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是由于全球经济放缓,我国也处在调结构、转方式时期,客观上会减少一些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今年毕业生人数确实达到了历史最高,但多方面信息显示,今年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比持平。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所以,今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应该转变观念,找到工作并不难,但是想找到好工作的确不容易。

最后,我们非常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这种放下架子,从小事做起的就业观念的确值得鼓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于这样的选择行为我们也不必盲从。因为人生毕竟是需要设计的,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与一技之长,更不要因为所谓的金饭碗而放弃了自己应该拼博与挑战的方向。

【启示与思考】

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城管,没有编制,月薪不到两千,这条“矛盾冲突”激烈,话题感很强的新闻,立即引发了多数人的关注和评论。

质疑的声音不少,有认为“小韦即使像北大研究生陈生那样去卖猪肉,也比当城管强”,“自甘堕落,有损清华”,也有不少媒体人从“正面”舆论引导的角度,认为小韦放下名校身价,甘愿当一名城管很正常、很光荣,很了不起,是就业观念的大解放。

放下名校身份自愿到基层就业,从基层工作做起,当然应该肯定,值得鼓励。尤其对于年轻人,更应脚踏实地、目光向下,这没任何问题。但如果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清华毕业生当城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窃以为这更像是一种虚假的宽容,空洞的说教,并不能代表大众的真实心理,也起不到对年轻人的励志作用。

社会允许有特例,但更多的是常态。在常态之下,小韦也许并不太适合做城管,因为他所学的生命科学专业跟城市管理没有丁点儿关系。他毕业两年卖过服装,考过公务员,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报考城管,也是在亲友劝说之下的“转变”,这也说明做城管并非是他的初衷。

当然,北大学生不是不可以卖肉,清华学子不是不可以当城管,研究生不是不可以下乡当农民,但媒体一旦无限放大这种“特例”的典型效应,甚至把特例当成常态,完全可能遮蔽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传播的不是包容而是虚伪,不是励志而是矫情,不是正能量而是负能量。

谁也不愿意大材小用,谁也不甘于“鱼大滩小”,谁也不情愿寂寂一生,能做到最好何不做到最好?当然,现实有现实的困境和无奈,即使不能做到最好,能像小韦一样退而求其次,也不是坏事,这样的包容才是有意义的。如果非要说这是一件很正常、很正能量的事,未免是一种误读。媒体更没有必要为了某种所谓的“价值观”过度解读“清华城管”的所谓“正效应”。

清华毕业生当城管,之所以形成如此强烈的舆论场,也的确击中了多年来高等教育的积弊和社会现实。比如,高校专业设置跟社会现实脱节,就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科研岗位偏少,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没有给足年轻人时间,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

正如华南师范大学谌新民教授所言,“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喜欢就有价值”,“要乐于奉献”,这些道理谁都懂。但是,社会同样要强调尊重人才,不浪费人才,应该养成一种良好的用人风尚,形成一套有效的用人机制,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才能真正发挥其潜能,体现其价值,不要再重演“让造原子弹的人去卖茶叶蛋”的悲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