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CT还准的“贾立群B超”

比CT还准的“贾立群B超”

20120911rb01bRB1Cb002

推开北京儿童医院二层B超室的门,一名患儿家长正跟坐在里面的一位留着平头的中年医生提要求:大夫,我们想做“贾立群B超”。做完了,家长指着B超机问医生:“大夫,您做的是‘贾立群牌B超’吗?”医生笑了:“这台机器加上我,就可以叫‘贾立群牌B超’了。”

家长这才明白,贾立群不是什么B超品牌,而是眼前这位B超医生的名字。

引起家长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做的B超有时比CT还准。很多大夫在疑难病患儿的检查单上会特别标注:贾立群B超。

能练就一手绝活儿,贾立群说是因为他总怕给孩子误诊,耽误了病情。“我最大的追求,就是不能让一个孩子漏诊、误诊。”

工作30多年,跟B超打了20年交道,贾立群诊断过至少10万名患儿。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先被送到医院的是老大,当时出生只有两个月,辗转了多家医院,诊断都是重度肝肿大,良性肝脏血管瘤,但治疗后孩子的病就是不见好。

贾立群判断,这种情况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良性的肝脏血管瘤,另一种是恶性肿瘤肝转移。如果把恶性诊断成了良性,孩子就没命了。

为了明确诊断,他反复在孩子腹部探查。终于,他在B超屏幕上发现,在无数个小结节中,有一个黄豆大小的小结节在孩子哭闹时不随肝脏移动。贾立群认为,这就是罪魁祸首。“肝血管瘤”被排除了,孩子患的是“神经母细胞瘤特殊四期”——一种恶性但可以治愈的肿瘤。最终,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了贾立群的诊断。

新的难题不久又来了。这一次,孩子的父母抱来了患儿的双胞胎妹妹,俩孩子病情一模一样。可贾立群怎么也找不着这孩子身上的原发瘤。他把自己埋在文献堆里,终于找到了这种罕见病例的答案。这个肾上腺的小肿瘤不但本身肝转移,还通过胎盘转移到另一个胎儿的肝脏。换句话说,小姐儿俩得的是一种病,只是病根儿不在妹妹身上,而在姐姐身上。这种情况在中国仅此一例,世界罕见。

小姐儿俩因贾立群的精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健康成长,今年已经19岁了。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不仅需要医术精湛,还要有仁心。做过B超的人都知道,探头上得涂一种耦合剂,凉凉的黏黏的,冷不丁地贴到皮肤上,能冰得大人一激灵,更别说孩子了。每次,贾立群都先用手捂热了,再给孩子抹上。

贾立群的白大褂也跟其他医生的不一样——人家都是上面一个兜、下面两个兜,贾立群的只有上面一个兜,里面插着两支笔,下面的两个兜被线缝上了。

为什么?为了躲红包。

有的家长为了感谢贾立群,就往他兜里塞红包。他躲,来回撕扯,白大褂的兜都给撕坏了。贾立群干脆就把兜给撕了下来。可同事们说:“你这白大褂怎么没兜呀?看着特像厨房大师傅。”他一听也对,就让护士长把兜缝回去了,还特意嘱咐把兜口给缝死了。再有家长塞钱塞不进去,贾立群就乐呵呵地说,兜缝着呢!

宣讲报告摘录

我在儿童医院工作已经35年了。我向医生们承诺,只要我在北京,我都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

记得最多的一天夜里我被叫起来19次。我家就住在儿童医院旁边,每次都是刚躺下,电话就响了,赶紧穿上衣服跑到医院。我爱人是个老师,第二天还要上课,她跟我抱怨:“你这一宿光在这儿做‘仰卧起坐’了。”

来儿童医院看病的大部分都是外地孩子,拖家带口真不容易。每天做B超的队排得长着呢,孩子的家长都特着急,总催我“快点做”。我就告诉他们:“不给您孩子做完,我不吃饭去。”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有20年不吃午饭了。一来,吃饭耽误工夫,二来,做B超的孩子都是饿着的,你当医生的能把孩子扔下自己去吃饭吗?不合适啊!所以,我的中午饭都是晚上7点多下班才吃。

30多年来,我加班加点是常事,不吃不喝是常事。同事们说,像你这么干不得累死?但是看着这些排长队的家长们,听着孩子让人揪心的哭声,我觉得作为一名儿科大夫,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值得的;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样的坚持和付出是应该的。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