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争议小学生“减负增负”(2)

世界争议小学生“减负增负”(2)

  日韩教育“减负”出现新问题

在东方的亚洲,许多国家也都在高喊教育改革。近年来,韩国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紧张程度已经明显降低。多数小学下午3点钟左右就会放学回家,老师们也几乎不会给学生们布置家庭作业,有的公立学校甚至下午没有课,学生们吃完午饭后直接放学。但是这样的“减负”却让韩国衍生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各类课外辅导班格外发达。很多小学生放学后不是回家,而是参加各种英语和数学补习班,或者学习跆拳道、书法等。在韩国家长中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孩子可以不上学,但绝对不能不去课外辅导班”。韩国媒体认为,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思想以及从众和攀比心理外,家长没时间照看孩子,特别是对双职工而言,中午就放学的孩子必须要找个去处,而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成为合适的选择。因此,对于学校的这种减负,不少韩国家长并不领情,认为学校这是“解放自己”,将教育责任推给家长。对于韩国的教育,英国《经济学家》不久前称,韩国具有“教育受虐倾向的文化”,韩国孩子苦不堪言。不过,该文不得不承认,可能正是如此,韩国向全世界证明了一个国家能多快改变自己的命运:在20世纪50年代,韩国绝大多数人还是文盲。

在日本,近年来,许多人都感到基础教育面临严重问题:学生“学习力”下降。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很多人基本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很糟糕。这使得日本政府也在反思。经过调查发现,由于少子化,日本大学生源越来越得不到保障,为此大学干脆降低入学考试难度,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在这种标准影响下,日本中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要求也逐渐下降。不少日本公司抱怨称,许多大学生进入公司后欠缺基本学识和科学思维,仍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

  教育改革不能只看表面

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少人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基础教育标准开始在向亚洲看齐,成绩要求越来越严格,而亚洲的基础教育却“西方化”,这其实只是看到了表面。中美两种教育主要区别在于,美国大学是自主招生,它不是单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他们考察的不是掌握具体的多少知识,而重在能力的培养。当然由于多样化教学,使得美国一些学校的孩子在阅读和数学方面表现不佳,这也引起了从美国政府的重视,所以开始实施新的教育改革措施。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美国没有应试教育,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

熊丙奇认为,中国基础教育最大困惑是应试教育,以及中高考制度,而且中国的办学空间不大,从而导致各个学校都很难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最根本的,应该是改变目前的单一评价体系,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德国教育专家霍夫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称,中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避免“非黑即白”,东方教育中好的东西应该保持下去。她认为,东西方教育各有利弊:东方基础教育重在知识,西方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发掘潜能。现在西方正在汲取东方教育的精华,比如适当的考试,重视基础知识等。东亚教育也应该改革,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时间和选择。(环球时报驻外记者 陈一鸣 纪双城 青木 孙微 李珍 王刚 陶短房 环球时报记者 胡锦洋)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