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机构要警惕和技术官员有瓜葛

学术机构要警惕和技术官员有瓜葛

张曙光庭审正在进行中,诸多细节“夺人眼球”。其中,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而索贿的供述,更是掀起了舆论波澜。

张曙光07、09年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但却均未如愿。张在法庭上称,他3次以“花钱促成此事”和“感谢评审”为由,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共计人民币800万元、两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共计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均与参评院士“需要花钱”有关。

针对这份庭审供词,备受舆论烤炙的中科院11日晚发出声明,称在张曙光的参选过程中,中科院未收到“与张‘花钱参评’的相关投诉”。并承诺:“如查实哪位院士有受贿等违法行为,除其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外,中科院将按照院士章程的规定和程序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欢迎社会监督。”

院士评选实行差额无记名投票,但凡是投票,原则上皆有贿选的可能。因此从常识上看,假设张曙光供述属实,“花钱参评”的对象也只能是部分参评者,而非作为一个组织机构的中科院。但即便如此,“花钱参评”一事也从一个角度展现了学术机构与权力之间的粘连之紧、与技术高官之间的瓜葛之深。从现在的舆论情况看,中国科技最高机构不但很难在张曙光一事中“摘清”自己,还有可能因此而造成整个科学界的污名化。

贪腐官员落马导致学术机构陷入尴尬甚至众矢之的的情况,这两年时有出现。主人公除头顶“中国高铁第一人”光环的张曙光之外,典型的还有2007年落马的、原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作为技术官僚,二者相似之处非常明显——皆出自权力高度垄断部门、皆具有学术和官场上的双重身份、皆锻造了贪腐渎职的行业链条、皆在多个学术机构或高等院校扮演重要角色。后者落马后,曾聘请郑筱萸做名誉XX的各个医药类高校也感到颜面无光的尴尬,只不过没有今天张曙光参评院士一事这么有典型感、这么有能见度。

受惠于“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的六零后一代登上政治舞台后,技术型官员、知识性官员将越来越成规模,同时拥有学术和权力双重身份的高官群体将渐成趋势。且看此时“中石油腐败窝案”中的几位主人公履历,就能明白这种趋势已经多么明显:

冉新权:1965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永春:1967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华林:1962年生,硕士,教授级高级经济师……目前到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规则和这类技术型官员打交道,将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在中国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之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仍会被统归为“体制内单位”,因而学术机构与政府高官之间的“交道”,确实尚难形成一套普遍稳定的规则。但在此之前,科研机构与高校也并非没有作为的可能,至少要尽量爱惜自己的羽毛,警惕在权力部门和权力掌握者那里涉水过深。与高官保持适度距离也是和权力保持距离,避免和高官瓜葛太深也是在维护自身的独立性——张曙光参评院士一事需要学术界慎思。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