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刘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他出身微贱,不喜欢读书,开始“创业”时年岁也偏大,与他的劲敌、对手和其他天下豪杰相比,实在没有太多的优势,甚至还有很多缺点,如 好酒及色、慢而侮人 、不修文学等,但他最终却战胜群雄,荡平天下,南面称尊,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屌丝逆袭”的绝美传奇。刘邦的成功“逆袭”,可从他过人的用人智慧上窥见端倪。
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55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拉开大汉四百年基业的大幕。这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和众人总结楚汉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王陵等人说,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就是因为刘邦能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而项羽却自私自利。刘邦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没有说到点子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汉书·高帝纪》)
刘邦的总结是深刻的,见识是高明的。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刘邦不仅“自知”,而且“知人”。
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张良、萧何、韩信,都堪称人中龙凤,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且其特殊才能都远在刘邦之上,刘邦均将他们罗致麾下,而且不嫉贤妒能,不弹压掣肘,能用其所长,把每一个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为每个人淋漓发挥自己所长创造了条件。张良定国策谋大计,萧何理国事抓经济,韩信统大军略城地,三人均有出色表现。试想,如果让张良理国事抓经济,让萧何统兵冲锋陷阵,让韩信定国策谋大计,那结果就只能令人扼腕叹息了。
刘邦不仅善用人,而且善驭人。韩信出身贫穷,为人所不齿,后来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但一直不为项梁、项羽叔侄所重用,韩信因此背楚投奔了汉军。经过汉将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萧何通过几次谈话看中了韩信,认为应当重用。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韩信认为自己在刘邦麾下还没有得到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觉得屈才,于是又从汉营逃亡。萧何知道了这件事,觉得这是个大疏忽,所以来不及与刘邦商量,就亲自去追赶韩信。这时有人在刘邦面前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听了又急又气,如同失掉了左右手。等萧何回来时,刘邦又喜又恼,责备他不该逃跑。萧何告诉他是为了追赶韩信,刘邦不太相信,认为追赶这么一员小官吏不值得。萧何对刘邦语重心长地说:“一般的将官容易得到,韩信却是不可多得的国家至宝,挑不出第二个。如果想争夺天下,就必须有韩信这样的人才共谋大计。”刘邦听取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统率三军。而且在任命韩信为大将那一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设置了高坛、广场,让韩信到高台上受命,给了韩信足够的尊崇和面子,树立了韩信在众人面前的威信和号召力。拜礼完毕后,刘邦把韩信召到跟前咨询平定天下方针,韩信的回答,同样语出惊人,这就是几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齐名的《汉中对》(详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只可惜,刘邦身边的能人太多,而后来的韩信也居功骄恣,加之品德名声不好,才不为后人称道,否则的话,他一定会和诸葛亮一样齐名。刘邦听完后大喜过望,发现他的确找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