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想要一个“桃子”,刘邦给了他“一篮水果”
韩信军事才华出类拔萃,很快成为刘(邦)、项(羽)争雄中影响战局胜败的关键性人物。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项鏖战正酣。十一月,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今河南荥阳),难以脱身。而韩信大军却凯歌高奏,大破楚军,斩杀楚大将龙且,占领齐地,锐不可挡。此时韩信不仅没有加急进攻楚军,解刘邦之围,而是派人给刘邦送信,请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尽管韩信骄恣之态毕显,但信的措辞用语还是比较委婉,信中说:“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使。”“假王”就是代理诸侯王的意思。热盼韩信解围的刘邦看到韩信的这封信时,勃然大怒,大骂韩信:“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在张良、陈平劝说下,刘邦压住了胸中的怒火,不但满足了韩信想当代理齐王的愿望,而且更为慷慨大度,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派遣张良为使者赶赴韩信驻地传达旨意,不用当代理,一步到位,直接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挟功请封假王,虽然极不合理,刘邦虽然心里极为不爽、愤懑不已,但是,洞悉时局的他却能随机应变,作出最正确的选择,直接封了韩信为真王。韩信本来想要一个“桃子”,刘邦却给了他“一篮水果”,这显示了刘邦高超的驭人之术。可以想象,获封齐王后的韩信,心情之激动、脚步之轻盈,怀着对刘邦的感恩心情,加快了攻楚的步伐,与彭越等人分进合击,很快改变了楚强汉弱的战场局势,导演了兵陈垓下十面埋伏的历史活剧。假若,刘邦当时未满足韩信的请封,势必与韩信生隙,埋下取败祸因;假若刘邦比较小气,虽满足了韩信心愿,仅封了个“假王”(代理),也会让韩信感觉出刘邦的勉强之情和心胸狭窄,也就不会换来韩信满腔的“忠汉”之心。
韩信后来军功累累,居功自傲,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后被刘邦用计擒拿后囚在洛阳,降为淮阴侯。有一天,刘邦与韩信评论起将领们各自的才能高下。这是一场坦诚相待、十分有趣的谈话。刘邦问韩信:“依将军看,如果我带兵杀敌的话,大概能带多少兵啊?”韩信回答说:“陛下最多能带十万,不能再多了,再多了就要出问题。”“那么你最多能带多少兵呢?”刘邦问。“让我带兵嘛,多多益善。”韩信回答说。其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统兵百万,也实属平常 ,不足为怪。刘邦笑着又问:“好一个多多益善,那怎么会被我所擒呢?”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这就是韩信为什么会被陛下所擒的原因。”韩信的总结是深刻的,见识也是高明的,只不过有点为时已晚。
通过封赏大臣传递政治信号
楚汉战争胜利后,封赏大臣是摆在刘邦面前一项复杂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汉书·萧何传》记载,汉五年,刘邦“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刘邦认为,应当将萧何推为第一。然而其他曾追随刘邦东征西讨的大将们不服,认为自己“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浴血奋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怎能反而功劳居首呢?
这时,刘邦说出了一番惊人的话。他反问诸将:“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知道猎人和猎狗的区别吗?”他说:“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意思为,猎狗只有追擒野兽的功能,而猎人却能指挥猎狗去追猎物。诸将只不过是擒杀野兽的猎狗,只有萧何,才能称得上是猎人。
这话说的太伤众将官的心了。众将官心内不服,但谁也不说话,选择了沉默。后来,在论定功臣的位次时,场面又陷入了尴尬。众列侯一致认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理应排第一。刘邦显然是想让萧何位列群臣之首。正在为难之时,洞明上意的关内侯鄂千秋站出来说话了,他说:诸将皆为一时之得失。而楚汉相拒五年,汉王失军亡众,只身逃遁数次,皆靠着萧何从关中遣军补其亡失,数万兵众召之即来。汉与楚在荥阳对峙多年,军无见粮,也是萧何及时转漕关中,以给不足。这样才能使汉军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万世不朽之功。这一公平的评论,终于说服了诸将,大家都公推萧何功劳位居第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