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热情对待来访群众,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确实需要帮助解决的,要认真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或者不合理的,要耐心予以解释;有政策没有落实的,要督促有关方面抓好落实。有些问题涉及全局性政策的调整,要及时研究,千万不能站在部门利益的立场上,对群众的困难漠然视之。有的地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作为,一推二拖,这是不对的。群众的问题推不走、拖不掉。推推拖拖只能把事情越搞越糟,问题越搞越大,最终受损失的是党的事业。还有的地方采取躲的办法,对上访群众连面也不敢见,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共产党的干部岂有怕见群众的道理?
要完善对信访工作的考核。现在,有的地方对上访群众采取管、卡、压的办法。这是思想认识问题、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党性问题。同时,也有体制制度、政绩考核上的问题,不能对信访工作搞“一票否决”。当然,确实是因为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而引起群众不满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对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考核者要有辩证思维,被考核者也要实事求是,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任何时候都不要搞“一刀切”。
四、发扬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革命本色
我们党在坚持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好传统好作风。这些好传统好作风是加强思想教育、锤炼党性的生动教材,对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革命本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典范。革命和建设时期,许多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把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王铁人的口号是:“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多想想为群众、为党做了什么,不要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心里装着群众,为群众办了好事,群众就永远怀念你。要为群众谋利益,这样人生才有价值。
爱护群众,相亲相依。苏区时期有一首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唱出了党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最好的时期之一。党的领袖和普通群众密切往来,过年过节互相走动,真正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亲切、和谐的干群关系,把群众当亲人。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始终和人民群众肩并肩、心连心,亲如一家,我们党就是不可战胜的。
深入群众,注重实践。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的胜利,都是建立在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基础上的。现在,改革开放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尤其需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加强调查研究。只有情况明,才能决心大,才能妥善处理好各种问题。领导机关的同志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既能够了解实际情况,提高工作水平,又能砥砺感情,增强党性。
调查研究,有的放矢。搞好调查研究,有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要学好哲学,掌握唯物辩证法。这是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望远镜”、“显微镜”。二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面对同样的事实,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共产党人必须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三是要提高研究能力。下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然后对得来的第一手材料作认真分析研究,弄清事物的相互联系,把握发展趋势。四是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否则,你就听不到真话,结果是一无所获。
苦干实干,不尚空谈。任何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党向来提倡苦干实干。我们今天的一切都是靠艰苦奋斗干出来的。不要以为现在科技发达了,就不需要提倡苦干精神。“两弹一星”就是苦干实干搞出来的。要办实实在在的事,这样才能赢得民心,经得起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清正廉洁,不搞特殊。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革命时期,党的领袖同普通战士吃一样的伙食,穿一样的衣服,一起参加劳动。我们党执政后,党的领袖和广大党员、干部仍然始终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艰苦朴素、不搞特殊,所以我们党就有力量,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拥护。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一块苦”就是不搞特殊。现在有的地方党群干群关系之所以紧张,干部特权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要大力弘扬清正廉洁、不搞特殊的优良传统,永远密切联系群众,立于不败之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