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上走来战略伙伴

新“丝路”上走来战略伙伴

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出访中亚四国,使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访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许多推进务实合作的具体建议,特别是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周边外交中着力书写浓重一笔,是否意味着对外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众多目光。

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斯塔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从睦邻友好到战略伙伴

中亚国家1991年独立后,中国迅速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并在睦邻友好的原则上重构双边关系,当时的任务主要是走出中苏对抗的历史阴影,增信释疑,建立经常性的高层接触和广泛的经济联系。双边关系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对中亚政策逐步成型的时期。

双方领导人通过互访就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经常交换意见,彼此通报国内的政策和情况,签署了涵盖各个领域的多项政府间合作文件,为持续、深入地开展睦邻合作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础。相对于政治关系的平稳发展,这个时期双方的经贸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过于单一,贸易结构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非常突出,贸易额大起大落。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在中亚经济投入的增加,交通、能源、电信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双边合作在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增强。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消除了安全互信中的最大障碍,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又使彼此的合作扩展到地区层面。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始从战略高度规划未来,不断提升合作的水平与质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2005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中亚三个邻国签署了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不接壤的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与中亚国家确立了“世代友好”的新原则。

双边关系的第三个十年开局良好,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在各个层面上得到深化,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国家最大的投资和贸易伙伴,人文交流和地方合作成果丰硕,双方战略合作的基础非常坚实,中国也成为中亚国家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可倚重”的重要伙伴。

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在深化与哈萨克斯坦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宣布与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同中亚所有国家都建立高规格的双边关系,在中国外交史上前所未有,体现出中亚对于中国的特殊重要性。

中亚为什么如此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中亚是不能忽视的战略要地。历史上面临外侮时曾经有过“海防”和“塞防”之争,后者就强调中亚对中国西北的屏障作用。中国要以新“丝路”为纽带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考量,意味着中国更明确境外的经济和安全利益,更注重东西方的平衡,更清楚大国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和责任。

中亚是中国的近邻,双方有3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地缘上唇齿相依。中国为了保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中亚地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东部沿海出现一系列复杂纷争、美国在亚太针对中国搞“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西部陆上邻国对中国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中亚国家还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伙伴,双方的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可以在各个领域开展互利合作。中亚的资源开发和对外开放,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能源安全是个重要保证,而中国充足的资金和巨大的市场,对中亚国家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20年来中国和中亚五国经贸合作呈现几何级的快速发展,体现了这种客观上的相互需求: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进出口额为4.59亿美元;2003年达到40.6亿美元;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增长到459.4亿美元,今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中,能源与交通合作是两大亮点,此次习近平主席出访过程中,能源领域的合作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还推动了一批新的大型项目的落实。

另外,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有共同利益。抵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维护边境地区长期稳定,联合打击“三股势力”和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共同应对环境、信息、金融方面的危机,是安全合作的重点。面对周边叙利亚、阿富汗等地区热点,中国与中亚国家采取一致立场,反对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中国与中亚曾经有过数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丝绸之路”是最好的见证。依靠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重要商路,中国与中亚互通有无,不仅加深了经济上、文化上的依存度,而且共享繁荣与和平。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平等发展双边关系、谋求战略合作的重要基石。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中亚,成为中国新“丝路”外交的一次集中展示,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正在成为大小国家平等协作、共创国家关系新模式的成功范例。

“丝路”经济带的核心内涵

事实上,中国在1994年就提出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新的“丝绸之路”。长期以来,帮助中亚国家破解交通瓶颈,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一直是双方重要的合作领域。但是,新“丝绸之路”如果仅仅是建设陆路通道,拓展贸易联系,无法带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因此习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具有特殊的战略内涵。

其一,“经济带”不同于传统的区域合作方式,是一种不同发展水平国家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新模式。传统的区域合作通过建立互惠的贸易和投资安排,确立统一的关税政策,然后建立超国家的机构来实现深入的合作。中亚国家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开展合作顾虑很多,落实多边项目受到资金的制约,需要探索一条各方都能受益的合作方式。

其二,“经济带”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先导,有助于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国家的经济交往。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这种情况下推进经济合作,就要尊重现实差异,创新合作理念,解决最现实的问题。

其三,“经济带”可以推动更加广泛的区域合作,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国家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在中亚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就要考虑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资源禀赋,考虑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地缘环境,通过合作让经济互补性成为一种强劲动力,在地区形成各国都能受益的国际分工。

其四,“经济带”要秉持开放的原则,积极吸纳地区外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中亚地区存在不少多边经济合作机制,中亚国家也很重视已经与区域外国家建立的传统经济联系。因此,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有前景的国际机制,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的潜力,使之成为“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半月谈)

中国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 孙壮志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