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征阻力重重
纷繁的环境税种,出台也是经过了艰难的斗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应对地球的温室效应,日本也曾酝酿征收二氧化碳税,起名叫做“环境税”,但由于经济界的反对,并未形成法律。日本经济界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同时在发达国家这种理由也比较普遍,即环境税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必然要消弱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必然会影响到发达国家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
不过,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危机感,政府、企业、学者和国民都拥有一致的认识,所以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经过各种制度设计和与原有制度的调整,最终达成了一致。
在芬兰,有人认为,征税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影响了芬兰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另一些人则声称,环境税只是政府增加收入的手段,并未达到预期的环保效益。针对这些异议,芬兰议会和政府不断修改和完善立法,使之尽量趋于合理,平衡各派的声音。
(图为瑞典哥德堡运河码头沿岸的露天咖啡馆。)
在1987年开征环境税前,荷兰就对此进行了激烈讨论。有学者认为环境税能有效刺激市场,促进经济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也有批评意见认为,种类繁多的环境税增加税制复杂性,而且由于并非专款专用,因此到底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很难界定。
美国政府想要通过税收补贴治理环境污染的开支,更是遇到重重阻力。最近几年一种直接对污染排放收费的税项——碳税逐渐被提上日程。出于对全球变暖成因的认识分歧,美国人对这个税项的争论极大,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开征。
征收的对象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许多复杂的环境污染情况无法认定污染源。更重要的是,某些环境污染对人类短期危害不很明显,长期危害不敢打包票,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无从界定,税收便无从收起。
2013年6月底美国科学院刚刚出炉的《美国税收政策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报告》还没公布,便已遭到诸多怀疑全球变暖人士的炮轰,说这是一起利用科学研究追求政治目的的计划。可见,美国的环境税仍然将是一个民主党和共和党长期较量的项目。
也因为阻力太大,美国与环境有关的税收,至今仍然只有有限的几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