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之忧
在借势上海自贸区的同时,如何避免“虹吸”效应,是上海的邻居们面临的共同难题。
事实上,在安徽省商务厅的前期调研中,省内一些有海外业务的大企业透露出将总部尤其是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放到上海的意愿。在调研期间,一家本地的大型钢铁企业已派人前往上海考察。
对安徽而言,“招大引强”还未见动静,本地企业已开始有了“流失”的苗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安徽省商务厅在其调研报告中总结说,“这对我省扩大招商引资和进出口有一定影响。”最直观的效果是,一旦上述钢铁企业进入上海自贸区,肯定会对安徽省进出口统计产生影响。
在江苏省社科院、江苏省商务厅等部门完成的《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江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以下简称“《策略》”)中,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即是“虹吸效应”。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在其文章中也提醒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在对浙江会产生重要的辐射与溢出效应的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虹吸效应,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对浙江的积极作用,应对相应的挑战。
《策略》指出,“上海不仅具有金融优势,还具有一定的制造业优势,这使其具有规避外资因利积聚、利薄散去的系统性风险的优势,如果加上自贸区新政的施行,这种叠加优势对于江苏而言可谓压力巨大。”
压力首先来自产业方面的竞争。《策略》指出,在现代服务业方面,上海自贸园区的许多优惠政策诸如准入前国民待遇及税收优惠,主要是围绕六大现代服务业领域试点开展,加之上海更加集聚的高级国际化人才、迅速增长的现代服务需求,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江苏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物流、现代商务、专业服务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其次体现在外贸方面,在综合保税区政策基础上,上海自贸园区实施货物进口自由、无配额限制、不缴纳进口税,加上放松外汇管制等优惠政策,江苏的跨国公司可能倾向于把产品运输至上海自贸园区的全球分拨中心进行综合调配,上海自贸园区将集聚更多的贸易流量。
更大的影响在对总部经济的争夺上。总部经济是近年江苏力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2012年8月,跨国公司已在江苏设立近200家具有全部或部分总部职能的总部企业,成为全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企业最多的地区之一。
江苏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远鹏认为,发展总部经济是江苏提升服务业和外资档次的重要措施。而上海搞自贸区,在投资便利化及一些其他优惠措施的作用下,周边的一些大的公司会不会搬迁过去,这些大公司会不会把新增业务放到自贸区去,目前还都是一种推测。
对于企业总部可能出现的迁移趋势,《策略》明确指出,上海自贸区的先行先试意味着更加开放、灵活的政策,将成为跨国公司总部选址的首选之地,这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江苏与上海的招商引资竞争将更加激烈。
安徽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发彪认为,应该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引导企业利用好上海自贸区这一平台。从短期来看,安徽的企业进入自贸区会给地方的税收收入增长、总部经济发展和人才要素资源的集聚产生一定的压力。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必须迈出这一步,只有利用这一平台加快走出去,以全球化的视角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才能逐步成长为真正的跨国企业。
《策略》同样认为,“从短期看,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我省会有影响甚至冲击,甚至可能出现生产要素的‘虹吸现象’,但从长远看,肯定是利大于弊。”对于江苏应对上海自贸区的态度,报告用四个词概括:研究、呼应、搭便车、找对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