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中国西部的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和黄河源头,约占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的一半,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中国水土保持重点区;四川森林资源富集,物种丰富独特,是全国重点林区、生态建设核心区和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四川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生态建设取得了“四增加、三减少”的明显成效。“四增加”:一是增加了生态建设投入。西部大开发前十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生态建设投入累计高达545.8亿元。二是增加了森林覆盖率。通过造林绿化、森林经营、义务植树等,森林覆盖率达到34.41%,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三是增加了活立木蓄积量。目前全省活立木蓄积达到17.2亿立方米,增加了2.4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位。四是增加了自然保护区面积。全省已建立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等类型自然保护区124个,其中国家级17个,保护面积1.175亿亩,居全国第5位。“三减少”:一是减少了林木资源采伐。十年来累计减少森林消耗1万余立方米。二是减少了水土流失。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1亿吨,涵养水源745亿吨,年输入长江的泥沙降低了46%。三是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累计增加生物量6.18亿吨,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吸收二氧化碳2.05亿吨,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6万亿元,居全国首位。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发生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给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这些地震都发生在盆周山区的地震带,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平原和丘陵地区没有发生破坏性地质灾害,特别是成都平原是安全的,在这些地方投资也是安全的。
3、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战略地位决定着西部的环境安全直接影响着东部和全国的环境安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在西部12省、区、市林业投资2150.64亿元,陆续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等生态工程。西部大开发前十年退耕还林累计实施4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了13.9亿亩森林资源,占全国森林的60%,新增森林面积95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27亿亩,大气释尘量减少。西部生态屏障得以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二)富集的资源优势
1、水力资源
我国的水力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1位,而西部地区的蕴藏量占全国的82.5%。四川水能潜在可开发量全国第一,是中国西部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的主要基地之一。
2、天然气资源
我国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16位,而西部地区的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64.5%。四川天然气储量丰富,并计划于近期投资建设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总投资620亿元的川气东送工程已正式开工,设计输气能力为每年120亿立方米,输送干线经多个省市,最终到达上海。
3、矿产资源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经地质勘查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61种,探明矿产储量潜在价值在全国总值中占50.45%,其中45种主要矿产潜在价值占全国总值的50.8%,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之和还多。在四川,已知探明矿产资源有130多种,其中铁、铅、锌、铜、煤等矿产开发均有一定工业规模,在西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四川的钛储量占世界储量的63.5%,钒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2.5%,攀钢出产的钒渣、钛产品产量已达全球第二。
4、生物资源
西部生物资源丰富,仅就四川来看,野生动物数居全国第二位,自然保护区数量全国第一,可以说是一座宝贵的动植物基因库。四川被喻为中国的“中药之库”,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有药用植物4500多种,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此外,四川也是中国三大林区之一,面积19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9%。
5、旅游资源
西部是我国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占了全国“半壁江山”, 拥有一大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优势旅游资源,其旅游资源种类之多,在世界范围内都首屈一指。长江三峡、秦始皇兵马俑、西双版纳、“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拉萨布达拉宫、大足石刻等世界级风景名胜享誉全球。
6、人力资源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高端人才储备充足,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西部大开发前十年,国家在西部共设立了29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全国设站总数的16.3%;从西部12个省区市选拔2166名各行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为西部12个省区市选拔培养160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增就业接近300万人,每年数十亿元资金投入技能人才的培训,共组织近30批留学归国人员及专家“西部行”;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和企业的主体作用,造就了成千上万社会上急需的高级技工。
西部的四川人力资源更丰富,拥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和大批高级科研人才,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全省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8个,拥有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7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0家。全省有各级各类科研开发机构数百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一百多万人,有两院院士60名、62人次,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农业科技、口腔医学等学科在全国居于优势地位。
(三)厚重的人文优势
西部文化地域特色浓郁,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形态多姿多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更古老。)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有了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有了敦煌莫高窟的精美艺术,还有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等蜚声海外的历史古迹和艺术瑰宝。
同时,西部还转化吸纳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子,形成了生机勃勃、丰富灿烂的西部文化。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这三条道路除了带来了贸易和人民之间的交往,更传播了文化。中原汉文化源源不断传入西部,古欧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亚文化等等也纷纷汇集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西部的发展就是由此而来,其中最为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现象得以在青藏高原本土化。
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依据地域和文化个性不同,西部文化可划分为七个文化圈,即黄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藏文化圈,长江三峡流域和四川盆地连为一体的巴蜀文化圈,云贵高原及向东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对明显的个性或风格,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造就了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西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还保留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比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并不是一座荒芜废弃的迹址,而是数万人生息的家园;流传千年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依旧在藏族民间传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