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扎实的产业优势
1、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从天府之国到陇上江南,从雪域高原到八桂大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夯实,累计新开工重点工程100多项,投资总规模达近2万亿元,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大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西部交通基础设施的逐步密集与完善,不仅使东、中、西部“货畅其流”,其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直接拉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百姓就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四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体骨架基本形成,“蜀道难”已变为“蜀道通”。截至2012年底,四川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647公里,通车里程新增2400公里、达到4334公里,由全国第13位提升到第7位;国省干线公路累计改造1.3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50%提高到80%;农村公路新改建13.9万公里,总里程翻一番;铁路营运里程3514公里,增加514.6公里;成都双流机场已有49个国际通航城市,27条直飞货运客航线,吞吐量超过3000万人次,成为继北京首都、广州白云、上海浦东和上海虹桥机场之后,中国第五个进入3000万吞吐量级的机场,成都成为全国空港第四城;成都新机场具体项目已报送国家有关部门审批,预计2014启动建设,一期工程有望在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据预测到2030年成都新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将达到5300万人次,货物吞吐量达200万吨;“四江六港”建设加快推进,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从5万标箱增加到165万标箱;进出川通道达到20条。“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加快实施,6个大型和53个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2、优特产业蓬勃发展
在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业方面,西部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四川、内蒙古等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快建设,新疆优质棉基地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2.9%和32.8%,内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绒产量连续5年居全国之首,广西、云南蔗糖总产量占全国的90%,陕西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1/4。
在优势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业蓬勃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建成了一批天然气、煤炭、钾盐、磷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广西氧化铝基地生产规模占全国的1/4;甘肃金昌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新疆罗布泊120万吨钾肥、青海柴达木100万吨钾肥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西部重大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德阳重大电力装备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西安、重庆、包头、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机械装备和大型铸锻件加工生产基地等。
在高技术产业方面,西部地区依托军工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较为集中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形成了西安阎良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重庆、昆明、南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成都、安顺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基地,金昌、宝鸡新材料基地,西安、成都软件产业基地。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已经成为西部地区越来越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3、金融体系平稳发展
近年来,平稳发展的金融体系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的催化剂,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高效的服务,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四川来看,聚集了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在内的所有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投资银行、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众多新兴金融机构。2009年,四川全省就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591家,资产总额达27,289亿元,排名居中西部第一;2009年,四川建立了第一个金融超市,是功能齐全的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有效地帮助了企业的发展。
三、发展机遇铸就梦想之翅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加速释放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支持政策涉及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十个领域,主要包括:
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提出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资源税改革,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等的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等领域倾斜等。
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中央将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的比重,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完善建设用地审批制度,简化程序,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继续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建设和完善西北至华北出海、拉萨至青岛、亚欧大陆桥、成都至上海、瑞丽至上海“五横”通道,包头至广州、临河至防城港、兰州至昆明、库尔勒至成都“四纵”通道,东北亚、 中亚、南亚、东南亚“四出境”国际通道,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央提出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加快制定关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指导意见和生态补偿条例,着力推进重点生态区建设,基本形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完善退牧还草政策措施,及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延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期限,完善相关政策,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农村清洁工程。
为鼓励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央提出要在西部地区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凡是有条件在西部地区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支持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并优先审批核准,制定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对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实施差别化的土地政策,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度向西部地区倾斜等;对西部地区内资鼓励类产业、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及优势产业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在政策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等;支持民间资本以合作、参股等方式进入油气勘探、开发、储运等领域;加大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资金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多元资金投入;鼓励外资参与提高矿山尾矿利用率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新技术开发应用项目;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度向西部地区倾斜,增加西部地区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指标;工业用地出让金最低标准,可区别情况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的10%一50%执行;适当降低西部地区开发园(区)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等。
2、四川对外开放政策机遇叠加前所未有
四川对外开放将步入多种政策机遇叠加的发展阶段,这将为国内外企业来川投资兴业提供无限商机。
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西南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其市场半径大,可辐射到我国西南、西北甚至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等中南亚地区。而且, “十二五”期间四川经济加快发展必将给投资者带来更为广阔的产业投资空间,尤其是地震灾区产业振兴发展释放出来的巨大潜力。随着灾后重建任务的完成,地震灾区将由恢复重建阶段转入产业振兴和升级提升阶段,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石油化工、旅游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医疗保健、心理辅导、灾害管理与灾备中心、应急培训等衍生投资类产业都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由此,必然带来巨大的投资创业空间和光明广阔的市场前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