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罗:谁说家庭主妇不能拿诺奖(3)

芒罗:谁说家庭主妇不能拿诺奖(3)

“小说更像是一座房子”

“小路上泥泞很深,长长的草吸饱了水,头上的树叶也会浇下来一片小阵雨,即使此时天上并没有真的在下雨,阴云也仿佛正在飘散。卡拉每次出门,都要戴一顶高高的澳大利亚宽边旧毡帽,并且把她那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和衬衫一起掖在腰后。”在小说《逃离》里,卡拉是一个与命运抗争的女人,十八岁那年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离丈夫和婚姻。

芒罗曾将小说比作“一座房子”,在她的房子里住着各色女人,卡拉只是其中之一: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朱丽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的佩内洛普;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的格雷斯……她们大多是城郊小镇的平凡女子,经历着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

“女人们一次次地逃离,却总也逃不出命运的不测。”通过翻译《逃离》,李文俊觉得芒罗的作品尽管很家庭化且琐碎,但是正因如此才与现实生活有诸多共通之处。“她的手法不是现代派,但思想很接近现代派。她关注女性的命运,描写她们在婚姻、恋爱当中所遇到的困难。”

早期的时候,芒罗写一些刚刚进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为爱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恼;到后期,则是写在中年危机和琐碎生活中挣扎的女性,但她们都有着欲望和遗憾,有着强大和软弱之处。而她所有小说的主题,似可被其2001年出版的小说集标题完美概括,那就是:憎恨、友谊、求爱、爱情、婚姻。

有分析指出,芒罗小说中这种女性的欲望和遗憾,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人物环境与追求的落差与冲突,“而这种冲突在芒罗本人身上也可以找到”。当年,她在非文学家庭成长并在文学气息薄弱的小镇生活,将她的文学热情压抑成一直隐秘的激情。这种隐秘而狂热的激情后来转化为她小说中平凡人物在平凡生活中隐匿的暗流,因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一触即发,一步步推动故事朝向惊人的方向发展,从而揭示出关于人生真相的顿悟。

然而,芒罗作品的特点并不仅仅只有女性主义。乔纳森•弗兰岑就通过阅读芒罗而思考自身——我做过怎样的决定,我做过怎样的事,我是个怎样的人,我将怎样面对死亡,“芒罗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相信‘小说就是我的信仰’的作家之一,而这些作家大部分已经作古。”

也许,诺奖的喧闹和“芒罗热潮”都是短暂的,就像一年前的“莫言热”。不同的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芒罗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她小说的中文版将陆续出版。当然,如果芒罗能够打破“封笔宣言”愿意再写,那就再好不过了。(记者 陈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