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枫桥经验”中汲取群众路线的营养

从“枫桥经验”中汲取群众路线的营养

摘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因此,像“枫桥经验”那样,不断总结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新鲜经验,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起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的长效机制,更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大问题。

50年前,浙江诸暨枫桥镇的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半个世纪以来,各地干部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的时代内涵,突出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根本内容,使其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并成为新时期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典范。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传统,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总书记的要求,对于我们从“枫桥经验”中汲取群众路线的营养,深入搞好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就是为民务实清廉。因此,学好用好“枫桥经验”党员干部首先要把服务人民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怀着对群众深厚感情做好担负的工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民群众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儿子;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群众的学生。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改革时期,都是靠了人民群众流血流汗,尽心尽力,我们的事业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的胜利。因此,“情为民所系”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所以他在风雪漫天的深夜,把救济钱物送到贫苦农民的手中;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说:“一个人最高的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境界是爱人民”,所以当他看到藏族老阿妈挨冻,就赶忙把自己身上的毛衣脱下来给她穿上。这些先进榜样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和深情,与“枫桥经验”在本质上一脉相通,永远值得我们作为最珍贵的营养接受下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枫桥经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了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历史到现实,无数经验充分证明,只有走进基层群众,扎根基层的沃土,才能接通“地气”,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到“利为民所谋”。当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同志,“见不到群众就憋得发慌”。“勤廉兼优的领导干部先进个人”周恩义同志。每年至少1/3时间在基层,他说:只要一两个月没到基层,没跟老百姓在一起,就感觉心里虚、脑子空,就得赶紧到基层“充电”。而现实中,也在一些干部“官气冲天不屑下去,工作太忙没空下去,信息发达不必下去,群众麻烦不敢下去”,一些人即使是下基层调研,也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结果,交通便捷了,离群众却远了,信息发达了,对群众需求知道却少了。这与“枫桥经验”体现的群众观形成了鲜明的差距。在新时期,“枫桥经验”适应时代发展,不失时机地实现了“管控”向“服务”转变,从而有效克服了种种脱离群众现象,恢复和创新了党的优良传统。因此,学习“枫桥经验”,我们必须“下基层接地气,察民情解民忧”,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办成一批民生实事,努力使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