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得“骂”才能讨得“好”

讨得“骂”才能讨得“好”

核心提示:在群众中讨得“骂”,才能讨得群众真心对我们的“好”。只有将“骂声”当成忠言来听、当作良药来服,理性对待、虚心接受、立即改之,才能在“骂声”过后,赢来群众的“掌声”,展示出共产党人的为民请命的姿态,把握执政兴国的民生视角。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之时,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唯有深入群众中去“讨骂”,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寻找到群众深恶痛绝的“病根”之所在,并及时“对症下药”革除弊病,最终讨得群众的开心、舒心与欢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全党同志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然而,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听惯了听阿谀奉承的溢美之言,对一些批评意见特别是来自群众的“骂声”却是十分排斥。比如,接待信访群众,如果群众话语稍不顺耳,他们就大发雷霆,并大声训斥甚至骂群众是“刁民”、“暴民”。

对于共产党人而言,群众的“骂声”绝大多数可归为两类,一是发泄不满情绪;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政府部门工作中的疏漏、不足甚至错误。即使有些出格的言辞,也往往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表现。如古语所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一生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党员干部也是如此。当下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重要关口,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中进行,很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在触及个人利益的事情上,稍有不慎,便会招致骂声一片。

从这个角度看,群众的“骂声”就是一种监督、一种关心、一种期许。它往往会在党员干部面前形成一面“镜子”,不仅“照”出工作上的不足和缺陷,而且“照”出群众的更高要求。同时它也透露着一种民生。当群众的骂声传来时,往往是群众的需求出了问题,相应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言,如果要讨得“骂”,那么就要容得下骂,听得进骂和经得起骂。

“容得下骂”,是共产党人的一种胸怀、一种本色。在西周时期,周厉王特别残暴,劭公劝告周厉王不要太过分,周厉王于是派人到路上去监视百姓的言行,使得人们只能道路以目。没过多久,愤怒的人们起义将周厉王赶下台。这个典故的寓意很深,它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不要以为掌握了大权,就可以为所欲为,就能够把老百姓的嘴巴堵住。当然,这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是,终归是要被老百姓赶下台的。也正是这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要求,全党同志要继续加强民主监督,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党外人士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里不仅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执政为民的本色表达。

责任编辑:刘萌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