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感于“61名院士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3)

【案例】有感于“61名院士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转基因水稻产业化”(3)

【观点争锋】

关于转基因的争论由来已久。最近科学家们表现得不淡定,提起转基因,几乎是火力全开的姿态,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明年就要到期,然而商业化道路却越来越远。

身兼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数职的张启发是转基因水稻的虔诚捍卫者。在“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上他透露,今年7月,我国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甚至动用了“推迟就是误国”的言论。

由于知识结构、个人经历以及所处立场的不同,对于转基因的讨论出现了各方意见。正是在长期的争论当中,谁也说服不了谁,才引发了转基因推广发展的巨大困境。

以科学家为主的“挺转派”依靠数据说话

61位院士的请愿再一次把转基因话题推上舆论浪尖。与以往个别专家的单打独斗不同的是,大批涉转基因技术专家开口发言。黄金大米品尝会的二号人物,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项目负责人林拥军表示,不仅对白鼠做了90天喂养实验,还做了三代繁殖实验,目前正在做小型猪90天喂养实验和猕猴喂养实验。为了使论据更加充分,他称自己连续14年吃转基因大米。

科学家们构成了“挺转派”人士的主要成分。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大昉、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院长罗云波纷纷在这次论战中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支持转基因。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甚至还出面宣布“我家吃的油就是转基因的”。“挺转派”还包括此前毫不气馁活跃于各大媒体和节目中,为转基因安全性正名的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林敏,以及备受争议但在科学话题上却屡战屡胜的方舟子斗士。

为了力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农科院几乎倾巢出动。作为中国农业领域最高权威的代表,农科院高调而又频繁地发言并非出自传统,但是由于转基因话题的战线太长且进展缓慢,所以以农科院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对此颇有情绪。不过对于喷涌而来的质疑,科学家始终坚守着依靠科学依据辩论的理性底线。

转基因致癌、导致不孕不育、破坏土壤等质疑一直不绝于耳。除此之外,反对方也经常拿美国、欧洲甚至印度的转基因种植和使用标准来对比。更多的人虽并不激烈排斥,但依然不愿以身试米。对此,科学家们丝毫不怠慢,运用精确的数据和实验一一予以驳斥,并称“反对方说的都是反复炒作的不实谣言”。

可是,“挺转派”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困境,就是:你说得再有理,我也不信,信了我也不吃。因为市场的不接受,且官方无法忽视民意,所以转基因食品在走向菜篮子的过程中行动迟缓。

论战中,反对转基因的声音显然比“挺转派”要响亮。一来是由于科学数据晦涩难懂、信息垄断,二来也是因为“反转派”站在公众的立场,比科学家们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

“反转派”代表人物的社会人士,善于辩证法

中国战略问题专家彭光谦早在8月就发出《八问主粮转基因化》囊括了公众对转基因的全部质疑。缺乏长期论证、粮食安全问题、为利益团体背书等被一一列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转基因有疑虑的声音得不到充分的表达,目前吃转基因食品最长时间是多少?有多少人在吃?通过小白鼠等喂养试验不能根本打消掉大家的疑虑,这一代没有风险,下一代有吗?

崔永元在微博上与方舟子的口水仗使其成为“反转”代表,他提出要慎推广转基因粮食。“转基因本身是个跨领域的事,农业、医学、环境、定价等相关部门都涉及到,不应由农业部一家说了算。” 他希望做生物技术的科学家当少安毋躁,“虽然你们懂得转基因,但并不懂得社会的全部,这个世界除了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科学。”

食品安全无小事,“反转派”熟悉民意,并代表民意,善于用辩证的哲学思维来剖析问题。他们的讨论缺乏科学依据,却非常具有人文精神。由于大部分人对于转基因的态度是“不愿意当小白鼠”,谨慎的社会情绪成为“反转派”的主要武器。借力于公众不安感和转基因不确定因素的广泛传播,阻碍了转基因的市场化步伐。

而德高望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称是中间派,“因为反对派和赞成派都很有道理。”但他仍认为,在没有实验结果作为根据的前提下,将转基因用于主粮生产是要慎重的,“人民不是小白鼠,不能这样用那么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实验,来冒险。”实际上,跟“反转派”的观点有重合之处,只不过更加理性和富有科学家精神。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