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过去十年中国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全面和准确的总结。报告认为过去十年我国紧紧抓住和利用好了重要战略机遇,战胜了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过去十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1]这就是改革开放给中国所带来的最大红利。
然而,对于21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尽管有不少相关学者和研究组织已经进行了评估,但是这些评估结果众说纷纭乃至大相径庭,这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对于未来改革发展方向的判断。那么这些改革观点究竟有何异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科学地评价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怎样看待中国改革的历程?至今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又有哪些问题?这些对于理解中国改革,明确未来改革目标,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对2003-201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估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现有的关于中国改革的评估论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主要针对已有改革评估的不足,提出改革评估的主要方法,第三部分对于2003-2012年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并具体分析20各项改革任务完成情况。第四部分是基于改革的定量评估,对2003-2012年的改革进展进行总体总结,并展望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对中国改革截然不同的评价
目前对于中国改革进展的评估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一是改革推进论:主要是从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经济绩效,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融入全球经济的进展等多个方位评价中国十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进而间接肯定了中国改革的成绩。[2]二是改革挑战论:主要综述每一年度中国各项改革措施和行动,并对遇到的障碍和未来的挑战进行分析。这一类观点主要是对于客观改革事实的描述,并不直接对于改革的成败进行评论。[3]三是改革停滞论:将过去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归结于前25年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红利,认为十年以来由于改革理念的落后而“无论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叫做基本停止”。[4]四是改革倒退论:其与改革停滞论相似,认为过去十年我国改革不仅没有能够取得进展,反而呈现倒退趋势,中国正在逐步转向一个威权主义政府模式下的强政府弱市场的经济社会体制。[5]此外,国际上也盛行“一党制”加“自由市场经济”,[6]“国家资本主义”[7]等奇谈怪论。对此也不足为奇,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改革道路、不同的改革标准总会有不同的评价。
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评价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怎样看待中国改革的历程?至今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又有哪些问题?全面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就是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对中国未来十年改革开放制定目标提供依据、基础和起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