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现实审视(2)

新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现实审视(2)

2. 民俗文化呈现多种特征。(1)复合性与多样性。横向上看,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的差异,各民族、地区有不同习俗;纵向上看,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正是这种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产生的、具有不同特色与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共同存在、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复合性特征。而其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诸如礼仪民俗、文艺民俗、生活民俗等文化内容上,还体现在不拘一格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上,如曲艺、舞狮等[1]。(2)阶层性与地方性。不同阶层的利益差异使民俗文化具有阶层性。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认识与思想要求,他们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易形成勤劳、节俭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高层的城市平民与商人,由于行业竞争与工作应酬等因素,逐渐养成铺张、浮靡的民俗。民俗文化深受经济、民族、地域等环境影响,地方根据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小传统。因此,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2]。(3)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于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稳定性主要体现的是家族观念的稳定性、民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礼仪习俗的稳定性。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变异,形成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民俗性质的变异和旧俗的消亡。(4)传承性与社会性。民俗文化的形成是对各地原始文化风俗的承袭和沿用,体现传承性。同时,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使之适应、服务于社会。除此之外,社会性还体现在民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优良的民俗文化,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反之,不良的民俗文化,将阻碍社会发展。

3. 农村民俗文化显著特征。受区域、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限制,农村民俗文化具有多种特征。(1)沿袭性。“农村民俗”作为一个笼统、集合的概念,因劳动对象与劳动空间的不同而形态多样,各具其趣。在以稻麦种植、蚕桑生产、猪羊养殖等为主的农业村落,形成依赖血缘关系、情牵大田作业、关注岁时节令的“农村民俗”。农村文化中最为讲究的是约定俗成,扩至生活细节,就形成一定的“礼”和“俗”。例如,农村红白喜事要随份子钱,虽然无强制性约束,但已成为农村甚至城市日常生活的“礼”和“俗”。(2)生活化。农村民俗文化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乡土文化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缺乏都市文化的开放性,从而导致距城市越远的山区,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差异越大。例如,农村的语言应用一般取方言土音,常用俚语俗称,少见新词语,地方性特色突出,村民间的口头语言雷同,反映出他们生活的群体感强、个性化弱。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