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民俗文化价值边缘化。(1)农民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淡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碰撞、东西文化交锋,呈现文化价值多元化趋势。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有些人在多元文化的包围下,缺乏辨别力,盲从地追崇流行、现代文化,疏离传统民俗文化;有些人对农村民俗文化存在误解,认为保护农村民俗文化是“保护落后的文化和迷信”,是“时代的倒退”,心理上抵触,致使农村民俗文化价值边缘化。(2)农村民俗文化的过滥开发。市场经济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得农村民俗文化开发过度,甚至出现庸俗化的开发、机械模仿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弄虚作假的“伪民俗”开发。这些以盈利为目的开发利用,实际是对农村民俗文化的亵渎,使原生态的农村民俗文化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竞争中丧失生命力,失去本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多数农村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发展经济过程中,面对城市商业文化的诱惑,忽视对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导致农村民俗文化的失落和价值观边缘化[4]。
农村民俗文化传承断裂化。伴随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民俗文化的民间组织逐渐解体,由于农村民俗文化继承路径缺乏创新,多是依赖农民的代际相传、口口相传等沿袭式的传承方式。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幼”群体,很多口传心授的特色技艺、绝活缺失年青一代的继承人,面临断代失传危险。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需求,乡村很多秧歌、戏曲、皮影戏等非盈利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渐减少,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受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影响日渐甚微,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受到冲击,使得农村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比例日趋减少。
三、保护和发展农村民俗文化的现实选择
城市文化的强势挤压和各地区农村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主动融合。长此以往,农村民俗文化将会呈现同质化并日渐衰落的趋势。因此,保护、继承和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势在必行。
(一)各级政府:领导主体
1. 引导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方向。政府应发挥政策导向和宣传教育优势,在农村地区做好主流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把农村传统民俗文化引入课堂,开设知识性、实践性、表演性强的课程,选择农村民俗文艺教育读本、音像资料等,使其成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方向,对民俗文化建设中已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错误思想、消极活动进行制止、取缔,为建设农村民俗文化提供良好环境[5]。
2. 保护、开发农村民俗文化。政府对农村民俗文化要采取保护性的策略,在保留、弘扬本土农村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村民俗文化交流,继承农村民俗文化中的良性基质,注入现代内涵,做好农村民俗文化“抢救”工作。要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技艺,使农村民俗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将商品经济机制引入民俗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与旅游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实现农村民俗文化可持续利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