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现实审视(3)

新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现实审视(3)

(二)农村民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1.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乡风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包括文化、风俗建设等诸多方面。而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既有继承传统民俗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其实质和核心是农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民的文明化与现代化,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所追求的价值一致。

2.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农村民俗文化是千百年积淀的产物,是共同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的投射。虽然中国地域广阔,风俗上存在差异,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共同的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这些都蕴含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共同的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决定了生活在共同民俗文化区域的人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优秀的农村民俗文化,有利于陶冶农民的道德情操,使农村文明与和谐成为一种新风尚,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

3. 弘扬农村民俗文化有利于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升,但农村文化并未取得长足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基础上,优秀的农村民俗文化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挖掘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4. 弘扬民俗文化有利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弘扬民俗文化,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创新农村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相关农村文化产业,可有效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民俗文化与农村文化产业和农村经济相结合,可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状态描述与解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居民不仅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方式也逐渐城市化。强势的城市文明以其先进性和开放性吸纳、改造弱势的农村文化,农村民俗文化呈现“空洞”状态。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打破,由于后继无人,许多优秀的农村民俗文化资源闲置,导致日渐衰落甚至濒临消亡[3]。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过滥,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缓慢。

传统民俗文化被城市商业文化简单覆盖,造成各地区农村民俗文化形态统一化、单调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对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无形中推动各地农村的同质化发展趋势,忽略了新农村建设主体,即各地农民的特殊诉求。应准确认识、掌握各地区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加以科学引导,并配以灵活的政策和良好的机制,分阶段、容异样、存特色,协调农村特色民俗文化与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关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