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塑造:国家建构的重点(5)

公民塑造:国家建构的重点(5)

公民塑造的必要条件是维持公民的大致平等。这个大致平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平等,即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二是基于形式平等之上的福利均衡,避免因贫富分化过于严重而造成共同体的失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公民资格是通过创造公民来管理社会变迁过程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本身的目标是可变的,因此,公民资格和公民的各种权利并不只是成员资格纽带的表达,而且还随着环境、期望和公民的实践而变化。”[7]政府制度提供者职责的落实需要在现有的社会情境和制度环境中,首先需要以明示的一体遵行的规则和开放的制度设计来促进公民平等的制度化、常态化。

需要强调三点:第一,在平权时代,政府提供的制度应包括明示行为后果的规则内容和规则制定的过程规则两个部分。前者是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内容,不允许有特权例外,除非这个特权例外能够增益或至少不损害公共利益。惟其如此,才能使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明确的预期,维持社会稳定,增强公众对规则和社会关系的信任,进而使公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规则制定的过程规则指的是规则内容得以确认的程序性规则,其正当性在于充分整合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成员的价值和利益,主要是一个公民参与问题。在当下的中国,这个规则尤为重要。例如新年伊始,关于闯黄灯扣6分的交规细则出台及迅速暂停执行,引发了公众质疑和广泛讨论。其原因恰在于人们对规则内容与规则制定过程中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意见的程序性缺位的双重不满。第二,制度执行上的一视同仁,拉近规则文本与落实之间的距离。在一定意义上,有规则文本而没有执行比没有规则文本更有害公民的平等内核。第三,对公共生活提供鼓励性制度环境。这需要政府中的决策者以统治精英和普通公民这两种基本角色来抛弃对结社的负面看法,以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为导向,相信公众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能力,变革滞后的社会管理制度,使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切实成为社会成员自发组织起来的关系纽带,进而使人们在社会组织和社区等群体生活中相互了解、理解,相互教育,在团体内分享知识、经验和规范,培育出更大范围的社会合作和为公共利益奉献的精神。

其次,政府应切实承担起有效的公民教化职责。在共同体中,政府具有凝聚共同体的核心作用,通过提升共同体物质水平、固化法律文化认同、升华想象的共同体,来强化共同体认同。塑造公民的关键是形成关心公共利益的社会氛围,而公共利益则是基于对公民个体权利的尊重。一是应当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加强以宪法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公民教育,而非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是应当加强公共生活观摩和实践教育,例如组织公众参观人民代表大会和面向公众服务的政府工作部门,强化潜在公民们对公共生活的理解和热爱。政府的相关倡导应以增强公民的权利行使能力为目的,将维护公民的权利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切实可行的选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不同层次的国民教育中加强国家认同和鼓励(潜在)公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的课程,并引导学生在这个方面的参观和实习中养成参与的习惯。2.设定定期的仪式,如公务员对宪法宣誓、设立公民日等,使公民通过对仪式和相关程序的熟悉来践行国家制度,强化公民的国家认同。3.开拓试验空间,探索国家―公民之间协商合作的模式,使利益相关的公民或关心公共事务的公民参与到真实的协商程序当中。这对于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来说,能够通过公民对彼此利益的理解来引导利益矛盾趋于缓和与解决,并教育公民增强公民责任感,塑造公共精神。这种方式除了解决实际问题之外,还通过提供公共场所和公共话题、疏通渠道,动员和约束人们的道德资源,成为理解政治、认同政治的有效手段。4.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和网络来设置公共议题,加强与公民的沟通,增强公共讨论功能,使公民在对公共事务的相互争论中辨析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边界和关系的处理。5.处理好传统习俗与西方现代化模式之间的关系,挖掘和发挥传统习俗教化的优势,以家庭为单位凝聚社会共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