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塑造:国家建构的重点(6)

公民塑造:国家建构的重点(6)

(二)社会的双重职责:社会网络建构者和公共道德底线维护者

我国政治在历史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乃是法制基础上的道德政治,一个弱小的、信任度低的社会是难以支撑这样的追求的。就当代的时空环境而言,一个由负责任的公民组成的社会,便是这一追求和伦理秩序在公共生活中的体现,而“公民社会的核心由一种社团的网络构成,对组织化的公共领域中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形成一种制度化的解决问题的讨论机制”[8]。因此,社会之职首在组织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次在以舆论维护公共道德底线,进而形成社会风气,重复、固化、维护最低的公共生活底线。

首先,巩固社会公共生活的家庭基础,确认家庭结构、家庭价值观的社会基石作用。倡导和探索以家庭为单位而非以个人为单位的社会稳定,不仅是对我国传统的传承,而且是对社会原子化的矫正,与我们提倡以个体为基础的权利观也并不矛盾。个人的权利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完整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不是社会关系和信任网络建立的充分条件,而家庭则是一个人社会存在的勾连细胞,家庭中的角色是一个人其他社会角色的基石,是冰冷的法律条例之间的弹性所在。

其次,依法行使公民的结社权和社会自治权,促进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的成长。人都是内嵌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社会网络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人们根据喜好形成一个个群体,群体内成员之间往往具有强连接关系,而群体与群体之间则存在着弱连接关系。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9]这种强弱结合的社会关系因信息的流动而连接起来,不仅在信息流转中增强人们对价值的共享程度,而且使人们承诺—兑现的互惠行为不断重复,形成共识和经验的累加。简言之,社会自组织是公民生存的结构性基础,是社会稳定繁荣的主体要素。因此,普通公民之间的参与网络对社会的健康和公民福祉关系极大。[10]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以即时互动为特征的互联网飞速发展,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纵向节点锐减和扁平化加速的社会网络时代,互联网上的群体化以及群体的重叠化增加,语言本身已经成为行动力,信息分享与行为影响的同频共振效果日益明显,社会自发联系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社会网络结构的动态性已经开始强化,多元化和碎片化的表象下是重叠共识的形成过程。这为社会自组织提供了核裂变般的助力,既能够加强公民自教育,又能够促进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社区组织成员间的频繁交谈,在撕裂僵化的旧公共空间的同时,带来新的社会公共网络建构的路径,形成这个时代的社会风气。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