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晚期政治哲学刍议(7)

中国古代晚期政治哲学刍议(7)

为什么说立宪思想的依据,乃承续传统道统对政统之规制的脉络,是因为康梁所谓的伸民权、开国会,其所设想的是创造一“仕绅公共议政空间”46,以议院来代表道统,来监督代表政统的政府。他们认为惟有开议院才有所谓责任内阁,也就意味政府必须向由国民代表组成之国会负责,由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宪政治。47可以说,他们是在法律形式上将道统寄托于国民,但在事实上却是寄望于那些有地位有智识的传统仕绅,由地方之咨议局到中央之国会,出任国民代表来监督政府。而在否定绝对皇权的前提下,政统的归属便不再限于皇权,而扩大至整个政府,其中枢由君主与内阁大臣组成,并向国会负责任。如果我们观察清末立宪运动中清廷与仕绅之间的争论,则会一目了然。    

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清廷所确立的立宪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48可见这是道统规制政统的固有传统。而其规划是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属内阁、议院、法部,三权相互独立,君主高临于上,而鉴于国民智识不足,因此暂设资政院与咨议局以作筹备。49然而,清廷暂缓设置国会却遭到当时官员的反对,此中理由梁启超明言,立宪是要成立责任内阁代君主负责,而责任必有纠问机关,因此若无国会则内阁亦无责任可言,若内阁直接向君主负责,则中国固千年如此,何需变法。50可以说,立宪思想的根本精神是政府与议院的相互对待,而在中国当时的思想氛围中,是被理解为政府与仕绅,或说政统与道统的相互对待。    

而对立于康梁代表之立宪的,是推翻清朝主张共和的革命派,然而两者之差别在本质上并非主张政体的不同,而是所拥有的观念结构。时人总结两者之差异在于,立宪说是要“监督政府维持政府”,因为“现政府被倾覆改造之后,我国民之程度,实不能组织新政府使之绝续旧政府之主权”;而革命说是要“倾覆政府改造政府”,因为“现政府之腐败”,“实无受监督维持之资格”。51     

其实双方所主张的,都是民主制度,只不过一是立宪政体,一是共和政体,立宪派其实并没有否定革命派所主张的政体,只是碍于现实考量而不得不主张君主立宪,必须拥有旧政府来维持现有秩序才能谈改造,梁启超在民国建立便如此做出声明,52而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就是以君主立宪来作为民主共和的过渡阶段。53可以说,立宪派的观念结构是事实与价值分离,尽管赞同民主的正当性,但却能够因现实考虑而将最终价值先悬置,然后退而求其次。相反地,革命说则是因为先将共和作为不可挑战的正当性,而以此判断事实,便认为专制乃邪恶,并将此邪恶的存在归因于非汉族政权的清政府,又因此能够有理由宣称,中国国民程度并非不良,不良只是清朝,因此可以直接实行共和民主制。54如果我们纯以事实角度来判断革命说,可发现革命尽管能以腐败作为倾覆政府之理由,但当时革命派却尚未具有一有力之组织,何以断言其能建立新政府呢?可见革命说是以价值优先于事实来考量,是价值与事实合一的观念结构。  

而双方观念结构的差别,亦能在文献上找出其形而上的理据。谭嗣同是革命说的思想根源,在《仁学》中,他以“以太”作为宇宙之质料,而以太流行之作用为“仁”,或说“通”,由此建构一宇宙根本规则,然后指出人即要实现仁或通的价值,与成就自身的道德。55谭嗣同的思想是受康有为所影响,但康有为之不同在于,他并未以一明确的价值来定义以太之仁,他认为人的道德是起于不忍人之心,将判断价值的标准纯粹归于个人之良知以及去苦求乐的自然气质。56然而谭嗣同却清楚定义仁的表现即为平等,凡不符合平等之制度皆为恶,而恶是人以其“机心”而“妄生分别”,人就需“破对待”来救世界。57可以说,这是革命说道德正当依据的根源。58虽然康有为在《大同书》所描绘的乌托邦亦以平等作为推论依据,然而他却并非直接将平等作为宇宙规则,而是以人性良知及欲求来作为标准,推论人是欲求平等而应往其所主张之乌托邦进化,但在此过程中,人性本身也需进化,因此若人性尚未达到乌托邦所要求之标准,则必须先有所渐进。    

也就是说,谭嗣同是直接以一确定的客观规则来作为评断秩序善恶的标准,因此事实与价值之不合直接证明人性是邪恶的;而康有为则是以人性作为标准,因此所谓善恶必须先符合人性可能,即便在理据上是善的,也不能违反现实人性的状态,就此而言,价值的实现必须配合事实的条件。故此,大同世界,如同民主共和,都必须考量现实条件的可能。尽管康有为及谭嗣同都主张人性进化三世说,但在康有为的系统里,人性可能是作为三世进程的条件,而在谭嗣同的系统里,三世进程反而是作为人性善恶的标准。故此而言,立宪说是事实与价值分离的,而革命说是事实与价值合一的观念结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