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查“四风”不妨破破“某”字讳

四川:查“四风”不妨破破“某”字讳

摘要:一些地方在查找“四风”问题时,出现一种带倾向性的现象:在对一些查出有问题的事和人,能够和稀泥的就和一和稀泥,一般懒得去刨根问底。不亮出 “问题官员”的尊姓大名,至少说明思想深处还有些不该有的禁区。

近日,黑龙江省向外通报严肃查处了547起顶风违纪案例,然而包括一副省级干部违纪在内的案例都只见事不见人,违纪干部被以“某”字代替,引发网民质疑。据媒体称,喝酒致陪酒人员死亡的“某人”是一名副省级干部,受到给予留党察看一年、行政降级的处分。盘点近期的一些违纪通报,“某”字现象频出,是程序要求如此,还是有意遮羞?

(据11月16日新华网)

这种点到为止的 “保护式”隐去违纪违规者姓名的作法,似乎已成为常态。有的地方在通报时,“吝啬”地透露出违纪干部所在的县区,而具体单位和姓名便 “找个某字代替”。不知最初谁“发明”了这个“某”式通报,后来便成了一种众相沿用的诀窍;这种柔性的通报形式,不仅难以震慑效尤者,反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暗含“为官者讳”的不良氛围。

究其“某”的起源,大概可以溯及司法机关在法院审判前对犯罪嫌疑人的指称,因为尚未定性,出于对嫌疑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等保护的考虑,遂以“某”字代替,这是司法文明的具体体现。但用于违纪违规官员身上,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况且,“副省级”又非“李某某”一样的未成年人,何须以“某”护之?官员虽然也有隐私权保护,但其保护空间是受限的,较之于普通人要小得多,因为官员姓“公”。这也是大多数国家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原则。如果将“某”式保护泛化,势必引起公众对法律法纪权威的疑虑。如果对问题官员着意庇护,公平与正义往往就会随之渐行渐远。

拿黑龙江省这起“酒烈士”案例来说,其实已远非普通的违纪违规事件。“某”副省级官员视一波接一波的查找“四风”问题、反对公款浪费的声浪于不顾,行口舌之欢,贪杯中之物,可谓是明知故犯,顶风违纪违规。身为高级干部不但不及时制止大摆酒宴、大快朵颐的奢靡行为,还挽起衣袖,在酒桌上与陪吃官员一道 “大战几百回合”,并以无人能敌的酒量将“真诚”作陪者喝翻在地,使之再也无法站立起来。对这样无视党纪党规的“副省级”,咋仍以“某”字代替?

这折射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些地方在查找“四风”问题时,出现一种带倾向性的现象:在对一些查出有问题的事和人,能够和稀泥的就和一和稀泥,一般懒得去刨根问底。不亮出 “问题官员”的尊姓大名,至少说明思想深处还有些不该有的禁区。有些人对转变作风抱“闯关”思想,认为查“四风”问题民主会一开,总结材料一交,就可以“华丽转身”、万事大吉。有的地方干部 “前紧后松”,抱着“问题呈上,关口一过,一切照旧”的消极应付心态,锣鼓喧天一阵子就想鸣金收兵。显然,这样不动真格查处问题,不但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反而给一些身处“亚违规”边缘的干部起到某种负面示范作用——犯点事不可怕,没人知道“某”副省级官员视一波接一波的查找“四风”问题、反对公款浪费的声浪于不顾,行口舌之欢,贪杯中之物,可谓是明知故犯,顶风违纪违规。身为高级干部不但不及时制止大摆酒宴、大快朵颐的奢靡行为,还挽起衣袖,在酒桌上与陪吃官员一道 “大战几百回合”,并以无人能敌的酒量将“真诚”作陪者喝翻在地,使之再也无法站立起来。对这样无视党纪党规的“副省级”,咋仍以“某”字代替?

这折射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一些地方在查找“四风”问题时,出现一种带倾向性的现象:在对一些查出有问题的事和人,能够和稀泥的就和一和稀泥,一般懒得去刨根问底。不亮出 “问题官员”的尊姓大名,至少说明思想深处还有些不该有的禁区。有些人对转变作风抱“闯关”思想,认为查“四风”问题民主会一开,总结材料一交,就可以“华丽转身”、万事大吉。有的地方干部 “前紧后松”,抱着“问题呈上,关口一过,一切照旧”的消极应付心态,锣鼓喧天一阵子就想鸣金收兵。显然,这样不动真格查处问题,不但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反而给一些身处“亚违规”边缘的干部起到某种负面示范作用——犯点事不可怕,没人知道我是谁;还会给群众留下恶劣印象——认认真真搞形式,切切实实躲问题。

对此类顶风违纪者,绝不能手软。为了巩固查“四风”问题的战果,理当不断强化执行力和惩处力度。不仅应及时公开这个“某”的名字,还应将其作为一个公开解剖的负面标本,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因为公开“某”的名字虽然只是第一步,但从作风转变来说,当属关键一步。突破“某”的这层灰色保护圈,有助于形成强力的震慑场,使有违纪违规冲动的官员心存戒惧,知所行止。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