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诗性教育(2)

叩问诗性教育(2)

——对诗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关系的思考

三是诗性课程和审美课堂,这是诗性教育的主要载体和绽放之地。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意味着育人目标的具体实现,意味着基于育人目标的知识及方法选择。课堂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阵地。校长柳袁照提出“审美课堂”,就是要教师力求在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下教学,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进入“化境”去探求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愉悦。

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道德情感、情感教育。随着时间推移,愈发觉得情感教育之重要,以及它在现今教育中依然严重缺失。所幸本世纪初,情感已明确成为体现课程完整功能观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之一,中小学各门学科都要努力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其中,语文学科首当其冲,历史、品德、音体美都富含情感及价值观教育的养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及教学其实也并不枯燥,无论是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可以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就是极好的例证,画面很美,涉及线条、角度、圆和切线等数学知识。如果学科教师能够用故事、人物、诗歌、画面唤起、充盈孩子的正面情绪、情感,逻辑、理智便不会抑制他们的感觉能力、感性能力、情感能力。教师本人对学科的兴趣、热爱和执着的情感也会奇妙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情感。

四是诗人校长,这是诗性教育的思想灵魂和领跑者。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品格。柳袁照是位诗人,诗人总有一种诗化世界的冲动,诗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诗性思维、诗性智慧。这种思维把生命定格于一个个意象,凭借意象表达情感,寄托理想。校长、教师和学生一起写诗、咏诗、论诗,可以想见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濡染。柳袁照的诗人气质和诗意风格引领着学校文化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产生浸润、涵养学生积极生命的教育功效。  

  诗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教育本真的缺失必然导致人性和精神世界的贫乏。贫乏,可以由诗来丰富。德国哲学家谢林说:“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在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的女教师。”

诗性教育希望唤起生命的灵性,希望对那种忽略感性、忽略生命真情的教育形成一种抗衡。这与情感教育是一致的。

首先,诗性教育张扬情感的价值。

诗性教育与情感教育一样,张扬情感的价值,以情为本。诗歌王国的建构法则是情感,诗歌尽情挥洒情感,引发、调动人的情致、情愫,给人留下深刻的情感性记忆,那里包孕着优美、高尚情操的种子。

当然,在人的成长中,理性很重要。正是情感与理性的相互支撑和交融,才使幼小的生命成长为有美善情感并富有理智的人,健全、活泼的人。诗性教育和情感教育并不贬低理性反思的作用,只是反对那种刻板的、冷冰冰的理性。德国哲学家诺瓦利斯说,人们通常称为理性的东西,不过是理性的一个浅薄而且乏味的类别,他呼唤一种醇厚的、火热的理性,而这种理性会出现在诗人身上。

因此,在过分追求逻辑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时期和场所,诗可以作为一种抗争力量,使理性和感性,理智与情感获得平衡,成为人性完整性的绿洲。

其次,诗性教育尊重生命及生命体验,以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为旨归。

诗总是具象的,充满画面感,具有诗情画意,引人同感、共鸣。诗讲究节奏,诗的节奏与生命的节律有共振和契合。当诗激发人去体验生活时,人的生命一定是在场的。诗活化、光鲜了人的生命之感,诗涵养生命之源。青少年是做梦的时期,是生命力最旺盛、最自由、最需要释放的时期。这个时期施以诗性教育,它就是生命情感教育,是青春生命的保护神。

再其次,诗性教育激发、涵养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和情感一样,是诗性王国的建构法则之一。诗的表达手法多种多样,诗人大量运用隐喻、比附、拟人、倒装等,使诗充满浪漫的想象。在古希腊,诗人与创造是同根词,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不断证明着想象与创造之间的关系。钱学森曾谈到,他每一次重要的发现都是先有灵感想象的画面,尔后才有细密的逻辑论证。晚年的“钱学森之问”实际上是对现行学校教育压抑了学生创造性的尖锐批判。

在青少年最有想象和创造活力的时期,教育必须为激发、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努力。诗性教育因其张扬诗的想象与创造,对目前学校教育在培养创造性方面的缺憾,是一种重要补救。而这也是情感教育的旨趣之一。

最后,诗性教育是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教育。

诗人是时代最敏感的触角。台湾诗人郑愁予说,诗人都有群居的性格,诗人的本质是关怀别人,诗应该为柔弱的人群而写。诗人不会在意自己的名声与利益的增长。

是的,诗性之心超脱日常生活的平庸和委琐,摆脱物质和眼前利益的羁绊,使自己处于一种融入了道德要素的审美境界,呈现出独立不羁的人格状态。因此,诗性教育能成为超越功利的教育、不受利益驱动的审美教育、追求“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学校教育要还原它原初的使命,即构建好的生活、好的文化,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人生所必要的、超然脱俗的情怀和态度。

柳袁照在《岸边的小舟》一诗中说:“走过梦想/走过绝望/走过朝阳与夕阳/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丢失的形象”。陶行知先生当年告诫人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诗性教育追求本真的教育,希望成就本色人生,可以看作是对现时功利教育、功利社会的抗争。这个时候,需要一点堂吉诃德的精神。即便明知是“与风车作战”,也勇往直前。

(作者: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关键词: 朱小蔓 情感教育 诗性教育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