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话题与冷思考 (5)

热话题与冷思考 (5)

——关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对话

●尽管关于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讨论并没有也不可能取得任何共识,但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讨论的发起本身就说明,当前资本主义已重病缠身,而且这些病患并非短期内生成,而是其制度所固有的弊端在当前阶段的大发作,以至于非动大手术不可。但是在当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扬弃,以新的社会制度取而代之,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思想准备,甚至没有这种意识,更没有这种政治力量,总之,条件远不成熟。人们所希望的只是针对眼前存在的紧迫问题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使普通群众少受损失。当然,如果这样的改良主义政策措施能得以贯彻实施,也有助于资本主义当前激化的矛盾得到一定缓解,资本主义甚至仍会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转向下一个新的阶段,并能在腐朽和寄生状态下、在社会不稳和危机不断的情况下,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但那将是资本主义更高的阶段,也将是更加迫切地要求跨越旧制度转向新社会的阶段。具体的前景究竟如何,只有今后的实践才能给予回答。

此外,说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还应指出,在当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断加强的时代,这并不完全是个别国家自身的问题。实际上,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两种不同制度和多种模式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和互相竞争,只有那种能够使人、社会和自然真正协调发展,使人人都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真正为广大民众带来更大福祉的制度,才是更具优越性的制度,也才能有更广阔的前途。

▲历史经验表明,资本主义每次发生大的危机后都会有一次新科技革命的爆发,也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部门,使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无线电和电话以及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20世纪30年代那次经济危机之后,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也是在1980年的那次经济危机之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寻找调整经济结构的对象,您认为哪些领域将成为拉动未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点?

●资本主义每次发生大危机后,其经济都不可能立即强有力地复苏,都会出现较长的增长迟缓,低迷、困难重重,欲进不能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必须在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进行新一轮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是促进新的科技革命。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胀时期,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加速酝酿,到80年代,掀起高潮,不仅有力地拉动资本主义经济走出滞胀,而且推动资本主义社会走进信息社会,美国经济经历了20多年新一轮的较快增长。最近这次罕见的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在进行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促进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以从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今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

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是经济性的,但不是任何一种创新都能引发科技革命,只有基础性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大科技创新,才能引发一场科技革命,因为只有这样的科技创新,才有可能催生一系列新产业部门、新企业、新产品的出现和迅速成长,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生产率和利润得到明显提高,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革命高潮就是实例。

但是,每次科技革命都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因为每种新科技创新的潜力总会被发掘到尽头,新产品的市场也总会达到饱和。目前,信息技术产业仍在发展,在今后新的科技革命中也可能仍然是重要角色,但恐怕不再是未来新科技革命的核心。人们现在所预期和瞩目的未来新科技革命的中心将是能源技术,此外还有环保技术、医疗保健技术等。能源技术之所以将成为新科技革命的主角或中心,是因为能源科技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过去250多年来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所使用的能源先是煤炭,后是石油、天然气,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也不是清洁能源,随着它们的长期大量消耗,排放了越来越多的有害气体,特别是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气温升高,成为各种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诱因,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严峻的现实把能源技术推上了新科技革命的中心位置。

能源技术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大产业,它可分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多个行业;它又与其他多种产业相关朕,或者说,应用于其他多种行业,使其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冶金业以及其他各种加工业、公共设施和服务业。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9年12月11日表示,仅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包括风能设施、绝缘材料、太阳能电池以及生物乙醇生产等)在2007年已创造了6300亿欧元的收入,该基金预计,到2020年,清洁能源技术的规模将增至1.6万亿欧元,成为继汽车和电子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部门。如果把包括其他能源技术和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各种产业的收益计算在内,则其规模必将几倍于这个数字。

能源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产业部门的扩大,终将导致产业结构乃至经济形态、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概念早已提出并正在广泛传播,这种新经济形态,无疑将最终实现。

广义言之,能源技术的研发、创新浪潮早已开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的广泛建设,可看做是能源技术创新的第一波。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及其后,发达国家大力探索和采用节能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效果明显,是能源技术进展的第二波。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在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生物燃料的发展、新型电池的研发、煤炭的气化等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各种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措施相继问世,投入能源技术领域的资金增多,专门从事新能源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迅速成长,许多国家把能源技术的研发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上,大力推进。这一切表明,能源技术革命已经拉开序幕。

各国在推进能源技术、促进能源供应格局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促进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方面,展开了竞争。美国奥巴马总统把美国科研的重点进行了调整,在几大科技领域中,把能源作为重点之一。他在2010年发表国情咨文时说,“去年,我们进行了基础研究拨款方面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这项投资可能会带来世界最廉价的太阳能电池和杀死细胞的疗法。这种创新方面最成熟的领域非能源领域莫属。”他说,政府还将采取鼓励措施,以建设新一代洁净的核电厂;继续在先进的生物燃料和清洁煤技术方面投资。他深知“领导着清洁能源经济的国家将是领导全球经济的国家。美国必须成为这个国家”。欧洲国家和日本等国也都已意识到,哪个国家能引领和主导这一革命潮流,它就能在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莫不全力以赴。

目前,这场新“绿色革命”尚处于初始阶段,低碳经济的全面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间难免会遇到一些阻力和困难,如政府无力支付所需费用,企业担心投资受到损失,各国间竞争激烈、技术保密、标准各异、不愿合作等,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这一历史性变革的前途。

至于作为生物工程技术重要内容的医疗保健技术的发展,也是由于近几十年来各种传染病的频发和在全球范围流行,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改善,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发展,医疗保健和养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将推动制药业、医疗保健业以及与养生有关的其他各种行业的大发展。

此外,早已呈现并一直在迅速发展的航空航天技术、纳米技术、激光技术、机器人技术等高科技今后仍将继续发展,并将不断有所创新,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危机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

▲除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及地区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被卷入了金融危机的巨浪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危害。为尽快摆脱危机,各国都采取了一定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或行政手段,实行了一定的反危机计划和政策措施。您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些国家在危机之后面临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新兴国家经历了危机前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和危机期间所受到的冲击和危害,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它们深刻地认识到本身经济存在的问题要求它们在经济发展理念上、战略方针上、前进方向和政策目标上,都有新的调整和转变。

对于新兴国家来说,这种转变体现在:第一,不再单纯追求经济的量的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应着重致力于经济的质的提高,即生产率、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这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效益型、质量型增长方式。伴随着这一转变的应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的生产向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生产的转变,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实行这一转变是必要的,是经济发展逻辑的自然要求。因为只追求数量的增长,固然可使经济规模很快扩大,但“大”不一定“强”,而且这种只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由于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有形生产要素的过多消耗,早晚将达到不可承受的限度,以至于增长不再是可持续的。只有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变,别无他路。即使实行这一转变比单纯追求量的增长要困难得多,也必须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实行这一转变。其中必要的和重要的条件是增加对科技研发和教育的投入。当然,实行效益型或质量型生产方式,并不是不要数量或放弃较快的速度,但无疑,增长速度将要适当降低。

第二,从过度依赖对外出口贸易向扩大内需方面转变。所谓“内需”包括生产的需求和民众日常生活消费的需求。在这次金融危机前,新兴国家对外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尤其是以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的出口迅速增长,在满足国外市场需求的同时,本国也从中获取了较大的收入,增加了外汇储备,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本国国内需求并未得到应有的扩大。这无论从世界经济方面看,还是从本国经济方面看,都是一种结构性的失衡,也是不能持续的,必须改变。改变的途径是使国内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小微企业都有同等发展机会,给予广大劳动者同等发展机会,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同样享有改革开放和发展带来的成果。

第三,从仿效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科技尚不够发达,科技创新少,在一定时期内,以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和产品为样品,进行仿效、消化、吸收是必要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就只能跟在先进国家后面。何况在当今高新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发达国家的创新层出不穷,而许多创新成果和产品都是严格保密,不轻易转让给他国的,因此,一味地模仿,是不会有前途的。必须在学习和吸收他人之所长的同时,锐意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站住脚跟。我们所说的创新型经济,不只是某种技术或个别产品的创新,而是基于一种创新精神而进行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全面创新实践,并且使这种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注重实现社会公平。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初都是落后的穷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经济走上了快速增长的轨道。但在许多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却落到少数上层或权势集团手中,并没有或很少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致在许多国家,包括新兴大国,仍然存在着为数众多的贫民,社会贫富差距愈益扩大,甚至形成两极分化现象。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受到冲击和损害,其受害最深者更多的是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这种不公正和普遍的贫穷,是社会动乱和政治不稳定的重要根源,而在社会动乱和政局不稳定的情况下,不仅经济得不到持续发展,即使已获得的成果也势将不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国曾制定了《千年发展规划》,其目标之一是到2015年将世界贫困人口数量减半,但现在看来,这一美好目标势将落空。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国际社会应共同负责,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难以推卸责任。但归根到底,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在致力于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公平机制的建设,减少和消除大规模贫困,缩小和消除贫富两极分化,逐步实现社会的公平。

第五,在实行经济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在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一些学者就已提出,经济改革应与政治改革同时进行,否则,只进行经济改革,那就是“一条腿走路”,是走不好、走不远的,而且很可能要跌倒。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核心就是从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出发,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中国家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并且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社会的遗迹。独立后,这种传统社会的遗迹并没有消失,其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专权——个人、家族、教派上层或政治集团的专权,广大基层群众则处于无权和受统治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两极的分化和对立,一极是少数人政治上的专权与经济利益上的垄断,另一极是广大群众的无权和经济上的贫困。而且这种两极对立还被制度化,以求世代传递下去。但这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政治体制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引发广大群众的反抗,造成社会的不稳和动乱,这也在客观上给了美国等外部势力插手甚至进行武装干涉的机会。这次金融危机刚刚结束不久,2011年春,就从突尼斯开始,爆发了“茉莉花革命”,广大群众举行反对现政权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这种局面立即蔓延到中东、北非的其他国家,包括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巴林等国。美、欧等立即介入,煽风点火,图谋对这些国家加强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成就并不差,但因动乱、内战和美欧的插手及武装干涉,其经济成果将付之东流,教训惨痛,令人深思。如何根据本国国情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加强国内团结,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进行现代化建设,是摆到一些发展中国家议程上的重大问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