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根据新的实践,列宁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严把入口与畅通出口相结合、注重思想教育与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与树立自身榜样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与坚决惩治腐败相结合为主要内容的保持执政党纯洁性思想。列宁关于保持执政党纯洁性思想及其成功实践,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深刻启示:一是执政党的纯洁性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协同推进;二是保持执政党的纯洁性,要注意发挥领导干部的榜样标杆作用;三是执政党的纯洁性不是一劳永逸的,越是长期执政越要注意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关键词: 列宁;执政党;纯洁性;中国共产党
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1]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掌全国政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党的纯洁性,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根据新的实践,列宁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纯洁性的一系列思想。深入研究列宁关于保持执政党纯洁性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列宁关于保持执政党纯洁性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执政党的引诱力”使一些异己分子混进党内
十月革命前,俄共(布)长期处于非法地位,生存环境异常残酷,“这时候冒险家、野心家和骗子手以及一切不坚定的人,决不可能指望靠加入共产党飞黄腾达”[2],只有那些具有坚定革命信念和勇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先进分子,才会参加党的组织。因此,在那时,相对来说,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比较容易的。但是,革命胜利后,俄共(布)已成为一个合法的党,是一个“加入之后就有可能掌权的党”[3]。“执政党的引诱力”[4],使党员数量激增。1917年l月,俄共(布)的党员只有2.4万人,到1921年已猛增到73.2万人,增长了30多倍。大批非无产者进入党的队伍,就连过去的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等也都纷纷转变立场,加入了党组织。针对这一现象,列宁十分清醒地指出:这些异己分子之所以混进党内,“是因为共产党人现在掌握政权”[5]。如果对此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势必会严重威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队伍的纯洁性。
(二)执政地位和环境的变化使一些党员干部“变得骄傲自大起来”
随着俄共(布)成为执政党,因为革命的胜利使得一些党员干部沉溺于人民群众的颂扬声中,骄傲自大起来。列宁认为,这是一种“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行为,并十分严厉地指出,骄傲自大往往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6]。随着骄傲自大情绪的滋长,某些党员干部开始出现严重脱离群众的倾向,不关心群众疾苦和工作实际,官僚主义严重,有的还滋长了特权思想,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变质。这一现象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群众的合法利益,使其成为民众“对党产生不满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7] 。由于“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8],侵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致使1921年春天苏俄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使俄共(布)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处在一种紧张状态。因此,如果对这一现象听之任之,必然会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宗旨,党就有蜕变的危险。
(三)从“说服俄国”到“管理俄国”的转变对执政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俄共(布)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其主要任务也实现了由“说服俄国”向“管理俄国”的转变。1918年4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说服了俄国。……现在我们应当管理俄国。目前时局的全部特点,全部困难,就是要了解从主要是说服人民和用武力镇压剥削者转到管理主要任务是管理这一过渡的特征。”[9]在管理俄国的过程中,其管理主体自然是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但是,正如列宁所说:大部分党员干部“还非常不善于经营管理,不善于当组织者和管理者”⑩。如果不能很好地实现“管理俄国”这一任务的转变,“旧制度的复辟就会不可避免”。对此,俄共(布)九大特别强调:“由于转移到经济任务,目前在我们党的面前提出了特殊的组织任务。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够适应新的经济任务,党必须整顿队伍,把力量彻底加以调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