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曾经是中国与中亚及西欧各国贸易的桥梁,如今,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正重新崛起。其作为跨国跨区域的交通经济合作发展纽带,将成为中国西向开放新通道。
曹和平认为,“古丝绸之路”之所以被海路取代,就是因为其物流属性重、替代性强,没有形成贸易生态。而今天西向开放形成的陆上经济带,则可从技术、工程、股权、资本、产业链乃至土地等要素的互动中,形成自带引擎、可持续的发展,替代性很小。
(图片:10月22日,丝绸之路商旅文化博览会在西安大唐西市举行。)
整合内外资源是关键
今年4月开通的“蓉欧快铁”货运班列从成都跨越亚欧大陆直达波兰罗兹,最快只要12天。迄今已运行27个班次,合计将2214个标准集装箱的IT产品、汽车零部件、家电等货物运往欧洲各国。
这是当前中国西向国际通道的一个缩影。以铁路为基础,经中国西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直达欧洲各主要城市,这条被称作“新丝绸之路”的欧亚物流干线被西部多地政府和企业寄予厚望。
从2011年10月重庆发出第一班“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开始,到2013年7月,武汉的“汉新欧”、成都的“蓉欧快铁”以及郑州的“郑新欧”货运专列相继成行,一时间已是“四城逐路”。
曹和平认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西部将起着火车头的作用。然而,包括成都在内,各地热心打造自己的“新丝绸之路”和“对欧贸易桥头堡”,到目前却仍然面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