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当代演进与理论思考 (5)

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当代演进与理论思考 (5)

第三,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从“科学发展”的理论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思想的时代内涵。

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科学发展”理念之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在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系统阐述中,“以人为本”核心要义的科学界定引人注目。长期以来,经济过快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人们意识到,经济的增长并不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对发展问题的关注应该实现由工具层面向价值层面的融通,从社会群体性的利益诉求向作为个体的“人”倾斜,这正是“以人为本”核心内涵得以彰显的现实背景。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从几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思想。首先,“以人为本”的主体仍然是“人民”。不论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建设思想,还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10]的思想,乃至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针,其主体首先都是“人民”这一群体性概念而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进而实现了对文化建设语域中“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延续。

然而,“以人为本”的“人”又不仅指“人民”,而是涵盖了“人民”范畴之外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文化多样性需求两个层面出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民”与“人人”、群体与个体的文化视域交融无疑拓展了“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思想的主体疆域。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核心内涵的提出始终以“发展”为要义。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从科学发展观整体视域出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仍然是社会文化和文明进步的前提,这就凸显了“以人为本”核心内涵的现实价值诉求,丰富了“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思想的时代内涵。

三、对毛泽东“二为”思想当代演进的理论思考  

纵观毛泽东“二为”思想当代演进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到以“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服务”为源头的两条清晰的发展路径,对其进行历时性梳理无疑会积累诸多宝贵的理论经验。

首先,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看到经典论断的时代特性,避免对其进行简单否定。马克思有句名言:“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恩格斯在《法哲学原理》中也曾经指出:“概念所教导的也必然就是历史所呈示的。这就是说,直到现象成熟了,理想的东西才会对实在的东西显现出来,并在把握了这同一个实在世界的实体之后,才把它建成一个理智王国的形态。”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与时代精神进行有机互动的结果,是在时代的迫切呼唤下孕生的。实践先于理论,理论应时代需要而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了恩格斯那句生动的譬喻:“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因此,对某种理论的后世解读首先要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询其得以存在的时代合法性依据。毛泽东“二为”思想是在革命战争的特殊历史语境中诞生的,那个时代也急切地呼唤一种能够与当时的革命斗争实践相契合的文化建设理论,因而“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文化思想在那个时代无疑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合法性地位。虽然这一理论在后世遭遇异化,但其时代合法性不容泯灭。后世研究者要注重以更为宽宏的理论胸襟守护经典理论——这笔历史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并从中寻找可资借鉴的理论经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