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当代演进与理论思考 (4)

毛泽东“二为”思想的当代演进与理论思考 (4)

2.“为工农兵服务”思想的历时性发展

首先,邓小平“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为工农兵服务”思想。

文革结束后,随着革命文化语境向现代化建设历史语境的推移,文化所服务的对象范围也得到了拓展。1979年,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词中重新明确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回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毛泽东也是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一个根本问题加以界定的,可见,对人的关注、对普通大众的关注,始终存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之,从“工农兵”向“人民”的主体性扩展,不仅是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一贯坚守。

可以说,从“工农兵”向“人民”的主体性扩展实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阐发。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人的智力、体力的和谐发展,并赋予人的发展以社会性、实践性品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并重,“人民”作为现代化变革的主体力量,既被物质文明所塑造,又影响和主导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层面的人的发展同样不容忽视。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标举“理想”问题重要地位的同时,还将“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时代在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对象范围随之拓展,文化建设对象的精神世界也随之重构。从“工农兵”向“人民”的主体性扩展既体现了邓小平新“二为”方针与毛泽东“二为”思想的承继关系,也彰显了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作的不懈探索。

第二,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了对“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思想的理论升华。

在江泽民文化建设理论形成过程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造性阐发值得关注。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人的全面发展”是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人的协同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积极诉求,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理论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994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8]。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和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以“先进文化”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个以”文化建设思想的提出,不仅为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实现的具体路径,而且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先进文化”论题的思想交融。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实现了从“人民”和“社会主义”具体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先进文化”的宏观视域转向。从文化的属人性质出发,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虽然都以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根基,但前者更切实地将这一理论根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立足于世界文化舞台凸显自身文化的先进性,强调以文化先进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时期形成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相比,“先进文化”视域中的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无疑具有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文化胸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