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院士:活到老干到老,让年轻人干什么?

退休院士:活到老干到老,让年轻人干什么?

核心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对院士制度改革:“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原标题:秦伯益:院士要干一辈子是种错觉

秦伯益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院长。

“院士退休”听起来不是个陌生的词汇。但迄今为止,全国两院院士中,获准退休的,仅秦伯益一人。9年前,70多岁的他卸下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职务,保留了院士头衔。随后一人独游全国,同时不忘就社会问题发声。

近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等。还有院士发出了羡慕秦伯益的声音。这一切,使得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了秦伯益。

“退休这事,我就算不承认也是异类”

新京报:当年,退休想法是突然冒出,还是酝酿很久?

秦伯益:按军队规定,我65岁可以退休。但我60岁左右就考虑退休后的安排了,60岁后开始选定、培养接班人。

新京报:你真正退休时,已是70多岁了,是因为评上院士延缓了吗?

秦伯益:1994年,我成为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那时我62岁,在第一批院士里算年轻的。好多评上院士的老教授都没退休,我马上退不太合适。直到2004年,我72岁时才正式向组织呈报想法。

新京报:退休过程顺利吗?有没有遭遇一些阻力?

秦伯益:军事医学科学院对我很了解。报到总政,就不好处理了,因此前没先例。查遍所有文件,既没说院士什么年龄能从单位退休,也没说院士不能退。程序怎么处理?谁来批?最后又从总政报到中央军委。第二年批了下来。

我觉得因为自己想退,很坚决,加上各级领导的理解,所以能退下来。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因为评上院士,干脆不退了?

秦伯益:我认为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对晚年安排没什么影响。后来不知为什么,院士自己也好,院士所在的单位也好,社会也好,都有一种错觉,觉得终身荣誉就意味着终身工作,要干一生。但我没有这样的“错觉”。

新京报:当时周围的人怎么看待你?

秦伯益:单位的人很理解。单位外的人对我有一些其他解读。但我不介意。我一辈子做事,老实讲,不太顾及别人怎么看我。到最后大多数人还是能接受我的。

新京报:也有赞同的吧?

秦伯益:有,但他们会问,你退休下来经济损失多少?我说我没去算,也不在乎。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是学术圈里的“异类”吗?

秦伯益:整体来看,我觉得自己不算异类。但对待院士退休这件事情上,我就算不承认也还是异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