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倾思潮的来龙去脉(3)

“左”倾思潮的来龙去脉(3)

底层关怀本是进步的表现,也是“左派”这个词在西方被发明时的本意。然而,关键不在于找到社会存在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纵观历次“左”倾思潮,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上,有两个共同点。

其一,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的空谈主义。列宁曾深刻揭露左派“革命空谈”的本质:“革命空谈就是在这种事变发生转折、既成局面已经造成的情况下,不顾客观形势而一味重复革命口号。口号很漂亮,很诱人,很醉人,但是毫无根据——这就是革命空谈的本质。”列宁并将之称作是“一种甜蜜的共产主义谎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说:“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同中共历史上的“左”倾错误一样,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左”倾思潮,本质上没有脱离主观唯心主义的窠臼,也是流于“革命空谈”,其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张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其二,用运动的形式开展工作,弃理性的、制度化的表达渠道和机制而不用。网络新媒体崛起之后,“左”倾思潮和不带有自觉的政治立场的民粹主义结合,大搞网络群众运动,例如鼓动和迎合广大网民的某些心理,无视国家法律制度,对一些案件“未审先判”或自设“网络法院”进行判决,甚至利用网络媒体对“以宪治国”等法治进步主张群而攻之。少数地方政府大搞运动式治理,忽视体制机制建设,漠视国家法律,最终治标不治本。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工作或表达诉求,最大的危害在于容易误导群众、抑制理性讨论、打压合理的批评意见,不利于国家制度建设和长治久安。

治疗“左”倾病的良方是制度立新

社会思潮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国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对各种思潮的包容度越来越高,这是社会进步和活力的体现。但“左”倾思潮逆世界历史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的大趋势而动,坚持已被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所否定的错误思想,对中国走向现代社会和民族复兴构成障碍,因而必须对其加以批判。

但清除根深蒂固的“左”的影响仍然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说,“几十年的‘左’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习惯了,人民的思想不容易改变”。从长期来看,反“左”还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此外,近年“左”倾思潮的扩散方式有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的趋势。在过去,反“左”主要是纠正党和政府层面的指导路线,“纠上即可正下”;现今,“左”的思潮以新的面貌和方式在普通人群中扩散,受众更广,反“左”的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反“左”的当务之急是彻底否定“文革”残余及其衍生出来的反宪法、反民主、反进步的学说和少数政治实践尝试。“文革”是一场浩劫,这已是定论,但近年来“左”倾思潮被一些政治投机分子、学术理论家、少数跟风的“党的喉舌”以及现代大众传播工具巧妙地包装、利用,试图引导中国再走“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社会模式。《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否定“文革”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彻底纠正“文革”的“左”的错误,抛弃以“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体制等;第二层含义是在“否定”的同时破旧立新,既不走“回头路”,也不“原地踏步”,而是坚定不移地走向文明进步的发展大道。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第一层含义的纠“左”已基本完成,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第二层含义的纠“左”,其中,制度“立新”是关键,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铲除“左”倾错误不断滋生的温床。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