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动理想人格化传播的楷模效应
重视英雄模范的带头和引领作用,树立典型来进一步宣传党的理论和强化社会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优良传统。这不仅是一个社会行为的驱动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思想的引领过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中,为使人民群众坚定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信仰,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全国广泛宣传优秀的科技人员,特别是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昭示了党对极“左”路线的彻底抛弃和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坚决否定。邓小平还在第二次复出时,就鲜明地肯定了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愤怒地斥责了对陈景润所谓走“白专道路”的诬蔑。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再次复出,他向中央表示,愿意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他一出来工作,立即紧迫地着手科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他推倒了“四人帮”压在广大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文化上的重大变革。在科学大会作报告间隙,邓小平还特地会见了陈景润。他给了陈景润极高的评价,说:像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写成,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学习陈景润,勇攀科技新高峰”成为人们竞相传诵的口号。
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又进入一个关键时期。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社会上和党内都出现了对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以及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怀疑的倾向。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特别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7](PP370-371)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表彰他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杰出贡献和献身精神。对这样一个典型的宣扬,在这特定的时期具有重要的社会引领作用。这不仅是对知识分子的肯定,阐明先进的知识分子“真正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脊梁”[13](PP126-127),更重要的是很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绝不会回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老路上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