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2)

习近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2)

习近平谈“提高领导艺术,创新工作方法”(二)

核心提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儿”。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无论是制定决策、还是实施决策,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总结基层经验,为作出正确决策创造条件,为检查决策的偏差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时,在调查研究中还可以考核干部,实地了解干部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作风状况,发现人才,用好干部。

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求“深”,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各社会层面中去解决问题。求“实”,就是要调查研究的作风要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公务接待,不搞层层陪同,不给基层增加额外负担,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求“细”,就是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既听取干部汇报,又听取群众反映,既听取正面意见,又听取反面意见,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求“准”,就是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要科学、准确,不仅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实际情况,更要善于分析矛盾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性的东西,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求“效”,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

[摘自2003年2月10日在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

调查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各方面转型的阶段。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在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下功夫,在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而真正把调查研究作为我们了解情况的过程,推动工作的过程,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和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一要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现代社会是一个多样化的社会,由于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各方面的差异日益突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和重点各自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党委、政府进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局部和个体所具有的代表性有所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尽可能多的情况,善于从大量的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过去有在下面蹲点一周半月的做法,“解剖麻雀”等典型调查的方法曾被广泛运用,这种精神要学习、要弘扬,但现在工作节奏这么快,信息渠道那么宽,通讯工具那么发达,又要照顾面上的情况,改进方法和手段也是应该的,不宜妄自菲薄。我们既要抓点、搞好典型调查,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毛泽东同志很重视典型调查,是进行典型调查的行家里手,但是他也审慎地看到典型调查成果适用范围有限,告诫我们“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省级领导干部来说,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亲力亲为,也难免有其局限性,难以保证调查研究的对象有足够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调研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做到点面结合、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使决策有更多的事实依据。古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既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贯彻这一要求,必须把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实践表明,我们的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如果脱离中心工作,远离决策需要,其调研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当前的经济社会生活极其复杂,政策研究部门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含糊和空发议论,务必做到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特别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和文化大省实践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对症管用”的真知灼见。对多数调研成果而言,提高针对性也就意味着时效性,对热点问题以及领导关注的重要问题,必须集中力量,快速反应,及时调查,积极为领导谋思路、出点子、想对策、拿建议、解难题,满足领导的决策之需。“文当其时,一字千金”,“生逢其时”才能“谋当其用”,倘若时过境迁,工作重心转移,才慢腾腾地拿出调研成果,即使写得全面、正确、深刻,也为时已晚,难有大用。

三要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我们党有着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我们要在新时期加以继承和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善于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调查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多管齐下,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

四要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一般的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基层的实情,增进同群众的感情,但政策研究部门要求要更高一点,不仅要重调查,更要重研究,我曾经说过“关键是调查后要善于研究,抓点时要善于管窥全豹,跑面中要能够见微知著,综合提炼”。政策研究部门的同志就是要有抓住重点、找准典型的敏感性,发扬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同时,政策研究部门的调查研究,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有别于具体的工作部署,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对策性应用研究,必须强调“研以致用”。正所谓“文可载道,以用为贵”。具体来说,调研的选题必须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为党委、政府工作提供所需的对策建议,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调研的视野必须宽广开阔,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又能看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调研的过程必须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心分析和研究的过程,要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切忌浮光掠影,主观臆断,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因难以实际操作,只能束之高阁。

[摘自2005年11月2日在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时的讲话]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