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转型及其当代启示(5)

中国近现代政治体制的转型及其当代启示(5)

(二)从君主制到共和制

清末从封建专制君主制向立宪君主制转变失败后,就剩下一种政治体制的选项了:从封建专制君主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转变。于是,围绕君主制与共和制的选择问题,各派力量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观点和主张都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如前所述,现代化需要现代组织,特别是现代国家组织、政府组织、政党组织将分散的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加以高效使用,即整合分散的社会资源需要国家组织、政府组织、政党组织的权力集中,但世界的大势是共和民主制,这是一种适度分权、人民参与的体制。袁世凯、张勋复辟之所以能发动起来但又很快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即虽然当时的中国客观上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适度集权,以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几千年的专制君主制也使很多人在失去“皇上”后,想念和留恋君主制下的昔日光荣与梦想,可是,他们没有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度”在政治体制形态上的表现,他们用旧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去集权就招致国内大部分拥护民主共和的民众的唾弃和国际上大部分民主共和国家的反对。

立宪派和革命派在否定专制政治,赞成宪政问题上基本没有区别,分歧在于实现宪政之手段和政体形式的选择。立宪派主张以和平方式在中国推进君主立宪,革命派则主张以暴力革命手段走民主共和的道路。决定立宪派与革命派分歧的根本点是民族主义:对满族统治及满族占据的国家元首的态度。因此,是否主张民族主义——排除满族统治及满清皇帝,在当时是区别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最重要标准。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封建君主制已经丧失人心。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此后的中国“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再次说明,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现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那时候推翻满族统治、反对满清皇帝的民族革命,与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民主制度的政治革命,在时间和空间上几乎是合一的,但事实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

(三)从内阁制到总统制

民国初年的“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表面上看是共和制内部的国家权力重心的不同选择问题,实际上仍然是君主制与共和制之争。1911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用的政体形式是总统制,国务院不设总理,各部部长直接对临时大总统负责,由临时大总统任免,临时大总统享有统率海陆军、任免国务员及外交专使、缔结国际条约等权限,这与美国宪法关于总统权限的规定几乎相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