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式政治洁癖使“苍蝇”无法变成“老虎”(2)

德国式政治洁癖使“苍蝇”无法变成“老虎”(2)

以上三桩“大案”令人深思。从违规程度看,这三位德国政坛重量级人物所犯的错误,在我们看来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可以说只是“苍蝇级”而非“老虎级”。不过德国人却把“苍蝇”当作“老虎”来打,堪称“眼里容不得沙子”,使他们不得不承认错误、表示歉意并辞去公职,甚至彻底退出德国政坛。也难怪中国媒体称德国人在政治上患有“洁癖”了。不过德国政坛、媒体或公众却并不把这种现象视为“洁癖”,不认为这是对政治家道德品质的“吹毛求疵”或“过度审查”。仅以沙范一事为例,沙范不认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有抄袭,她最主要的不满是针对杜塞尔多夫大学收回其博士学位一事,而德国人认为,作为教育和科研部长,哪怕论文只存在抄袭的嫌疑,辞职下台也似乎是唯一选择。人们只讨论“是否违规”,而无人产生“即使违规,是否必须如此严厉惩罚”的想法。对官员道德的严要求和政坛风气的高标准,是德国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认知导向。而这种认知导向或日德国民众对政府官员的价值和道德品质要求,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从根源上来说,与德国的政治体制和国民思想道德修养有关。

二、德国的政治制度与道德观建设

各项制度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必不可少,其核心应是公平与合理原则。制度与道德的关系是:道德问题主要涉及个人,而制度问题则涉及全局和整体。常言说“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成坏人”。合理的政治体制应当能激励全体公民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同时能够阻止出现较大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在制度较为公平合理且公民教育较好的情况下,多数人易于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逐渐形成较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一方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公众对政治家的道德品质要求更高,因政治家是公众人物,必须接受民众的监督。

德国的政治体制是其“政治洁癖”的前提和保证,使人民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政治事务中,并通过选举权、发言权等影响政府官员的行为模式。以沙范一事为例,作为与默克尔同为联盟党阵营的伙伴和密友,在被曝出学术抄袭的丑闻时,德国媒体曾就此事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以测试在即将开始的竞选中,这件事是否会对默克尔的民众支持度产生影响。虽然结果显示大多数选民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选择,但受访民众多是出于“这不是默克尔的作为”以及“默克尔在这件事情上的立场是公正而客观的”这样的理由才作出的抉择。

而在古滕贝格事件中,由于其严重性更甚于沙范事件,默克尔所表达出来的“在未来的岁月里,还会和古滕贝格保持其他方面合作”的态度,很快激起德国学术界的不满。学术界认为,古滕贝格撰写博士论文的态度说明他是学风不严谨的人,总理对他的支持会损害德国在世界范围内学术严谨的形象。有超过2万名学者向默克尔递交了一份集体签名信,抗议默克尔袒护古滕贝格(新华网:“德国防长古滕贝格因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宣布辞职”,2011年3月22日)。这无疑对德国政府和内阁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一旦政府对违规官员进行袒护,就面临着在下次选举中无法获得选民信任的危险。因此,虽然古滕贝格被默克尔认为是“一位极有才华的年轻人”,却也只能黯然离开德国政治舞台。这说明在德国“官官相护”的现象很难藏身。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