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拱桥技艺的历史和存续状况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其可考证的历史有900年之久。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木拱桥是中国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其桥无柱,居然单拱跨越宽达16.6米宽的汴河水面,宛若长虹。并承受了桥面上巨大的载重。到了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等地流行,且工艺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加盖廊屋、增加剪刀撑等。特别是清代,浙江、福建境内木拱桥分布更为广泛,达200多座,以此为生的工匠有500多人,工艺世家有30多支。 明代陈世懋在《闽中疏》中感叹“闽中桥梁甲天下”,清代周工亮也在《闽小记》中描写:“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体现了木拱桥在建筑艺术上的精美。木拱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可供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的胜地。桥屋置神龛可供人们祭祀神祇,表达了建桥者和民众祈盼风调雨顺、国泰、大吉大利的朴素愿望,因此木拱桥成为当地民众信仰精神的寄托,也是造桥技艺得以延续的源泉。
桥为桥匠所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多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目前已确认的传承世家有浙江省泰顺县董氏造世家、福建省寿宁县徐、郑氏造桥世家、屏南县黄氏造桥世家、周宁县张氏造桥世家。1949年以来,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以及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致使木拱传统营造技艺日益式微。据调查,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间,浙江、福建两省因自然与人为原因损毁的木拱桥超过现存100多座的总量。分布在福建宁德调周宁县、寿宁县、屏南县等地的木拱桥主墨工匠相继去世,曾独立主持建造木拱桥的主墨工匠现存世者届指可数且年事已高,泰顺的董直机已83岁,寿宁的郑多金已81岁,屏南的黄春财也已73岁。现存木拱桥大部分分布在温州市、丽水市、宁德市境内,达78座,多位于偏僻且不通公路的山芡,造桥工匠也基本上集中在这里,仅50余人。
最早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木拱桥是中国北宋时期《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
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专页中对其如此评价:“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作为这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聚会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进行信息交流、娱乐、神俗信仰、深化人际关系、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聚会场所。这种由中国传统木拱桥创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鼓励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与尊重的环境。这种传统的衰落缘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的不足,这些原因结合起来,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生存。”
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拨付大量资金修木拱桥。泰顺董直机新建了同乐桥、琼华桥,周宁张氏桥匠修建了周宁后坑桥、屏南百祥桥、晏桥、寿宁郑多金徒弟郑高雄建造了寿宁张坑桥、长濑溪桥、闽侯远济桥、屏南黄春财修建了金造桥、新建了双龙桥,为浙闽山区人民的交通提供便利,还为旅游点增添新景色,使木拱桥传统营技艺得到延续。
木拱桥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社会的剧烈变革,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致使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逐渐失传。首先表现在木结构的木拱桥不能通行载重车辆,无法适应现代交通需求。其次建造木拱桥的大型木料缺乏,使造桥变得更难,建造钢筋水泥桥快捷、实惠,胜过木拱桥。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许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或迁往城镇,怀有造桥技艺的木匠为了生存也随之改行到城镇从事其他行业,淡忘了造桥技艺。从1970年至2000年的30年,没重造过一座木拱桥,仅对少数的桥梁进行过维修,木拱桥老工匠招收的徒弟所挣工钱难以维持生计,因此愿意学习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者奇缺。这就使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生存和传承受到严重威胁。一方面村民改变交通功能要拆桥,修公路建电站要拆桥,人为不慎要烧毁桥,桥的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通常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掌握造桥技艺的木匠数量稀少。如今有部分木匠转行从事其它工作生疏了其技能,有工匠生老病死带走了其技能,授传的徒弟无法以此为生放弃了其技能,这就导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处于失传的境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