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其可考证的历史有900年之久。
随着申遗工作的开展福建、浙江两省陆续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浙江省人大颁布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人大颁布了《福建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对木拱桥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传统营造技艺进行立法保护。浙江省政府设立保护木拱廊桥专项资金。宁德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对我市境内木拱桥进行挂牌保护的通知》,规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木拱桥保护措施。2006年闽东北廊桥,泰顺廊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木拱桥也于历年被列为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立起国家、省、县三级保护体系。
开展民间技艺传承人保护。在普查的基础上,公布董直机,郑多金、郑多雄、黄春财、黄民屏、等一批国家级,省、市级技艺传承带头人,给予补助经费支持个人生活,并为其提供施展技艺和传授技艺平台。2006年董直机分别在泰顺、温州建造同乐桥、琼华桥,寿宁工匠郑多金在庆元的旅游景点主持建造了木拱桥花溪桥;2007年由屏南工匠黄春财在旅游景点白水洋上建造了双龙桥,2008年在屏南长桥镇慈云村建造十锦桥。
媒体宣传;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工匠董直机、郑多金等造桥的过程,传播其造桥技艺。2006年寿宁工匠制作了7座桥模,藏于寿宁县廊桥博物馆;屏南工匠黄春财也制作了6座桥模,藏于宁德市博物馆和宁德市艺术馆,向来访者展示木拱桥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多在家族内部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举办国际木拱桥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世界各地桥梁专家交流营造技艺研究成果。开展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出版了《宁德市虹梁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研究》、《泰顺廊桥》、《宁德虹桥》、《屏南廊桥》、《寿宁廊桥》等著作,以上种种措施有效的达到保护木拱桥营造技艺的目的。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由浙江省和福建省申报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10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