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姚洋: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有点跨界了,我是做经济学研究的,但今天讲的内容可能会超出经济学的范畴。为什么讲这么一个题目?我在想,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我们怎么理解中国目前发生的这些事情?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框架来理解中国发生的这些事情?
理解中国的几种框架
大家容易想到的第一个框架就是转型,从社会主义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一种思考,但这个框架的内涵比较窄,纯粹是一个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涵盖的范围是有限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发展的框架思考中国的转型,即从一个不发达国家如何走向一个发达国家的过程。发展的概念可大可小,可以是经济的,也包括社会的、政治的,但是对于多数人来说,提到发展还是经济范畴,和经济收入提高联系在一起。因此,这个框架恐怕也不能把我们整个国家发生的事情都概括进来。
在官方的话语里,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也可以在复兴的这个框架里来思考中国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做了一个中国复兴指数,每年公布一次,基本上是按照我们总书记的目标,2049年达到中华民族百分之百的复兴,每年往上调几个点。这也是一种思考中国发生事情的框架,但是这个框架实际上还是以经济赶超为框架来思考中国的变化。
我个人认为,用现代化框架来理解中国当前发生的事情是一个更适合的框架。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中国模式问题。福山在他的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里认为,自古以来,中国的优势就是有一个高效和强大的政府,在当代,这样的一个政府造就了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在国内外,更有一些人总结了“中国模式”,认为中国的“威权体制+市场经济”是一个完美的组合。然而,中国目前的体制是否就是终极模式?我觉得,要理解这个问题,用现代化进程这个框架会更容易一些。
第二个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往往把它放在一个转型的框架中理解(因为我们从计划经济走出来,计划经济对社会的控制非常多),但是我们用现代化这个框架来理解会更容易一些。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城管,时不时就会出一个消息,最新的就是夏俊峰案。夏俊峰杀了两个城管,判了死刑到底是不是应该?在判死刑之后有很多媒体的讨论。这个就涉及政府和社会、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如果我们仅仅放在转型这个框架上去理解(即政府让渡权力这个角度去理解),我觉得是不够的,城管这个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放在现代化的框架来理解可能会得到更加中性的一个看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