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的几种框架和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3)

理解中国的几种框架和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3)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组织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但是,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在增加,这就是社会学所说的生人社会。与此相关的是,由于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的角色都很多样,你在工作单位是一个角色,在朋友圈又是一个角色,在同学面前是一个角色,在家里又是一个角色。

理性、私人空间、公德心

我想着重讲一下,由于现代化产生的变化,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我说的这个行为规范是比较抽象、但又应该落到我们生活中去的一些东西。我觉得现代化需要的行为规范归纳起来有三点:理性、私人空间、公德心。这三点不仅仅是对政府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民众的要求。

先说理性。在传统社会,特别是中国人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构造的社会里,人们的行为以情感为基础,如果情感没办法支配,就只好求助于独裁。大家都看过《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其实村长已经被抓去行政拘留过了,但是秋菊就是觉得不够,要讨个说法。什么说法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实际上她就是要求村长在村里乡亲面前赔礼道歉。但是,法律并不这样要求,法律已经惩罚他了——他已经行政拘留15天。秋菊的要求是基于情感,而不是法律的。

现代社会需要理智,需要法治。在政府这个层面,我觉得上海和北京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上海比北京理智得多。比如私车额度拍卖这件事。上海从1998年开始,而北京几年前才开始限制车辆,到今天还是在摇号。为什么要摇号呢?北京人的回答是,这样公平。听起来他们是对的,因为每个人的概率都是一样的。但是,摇号听起来公平,实际上不公平。为什么呢?因为最需要车的人可能买不到车。上海的拍卖制度非常理性。你不是急于用车吗?你可以去拍嘛,出价越高越可能得到车牌。北京人就会说,谁有钱谁就可以取得车牌,这不公平。但实际上你细想一下,这是不对的,因为牌照价格没有高到限制购车的水平:如果你能买得起车的话,你绝对能付得起这个牌照价钱。牌照价根本不会成为购车的约束条件,北京的摇号政策就没有实现公平。

为什么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理性和更少的情感呢?我觉得关键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前面说的社会生活、生产组织越来越复杂,在一个陌生社会里,不运用理性解决不了问题。在一个村子里,如果家里有3个儿子,你基本上可以称霸这个村子。因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拳头可以解决问题。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农村人喜欢生儿子,我问过老家的乡亲,得到的回答是,好打架呀!但是,在城市里,打架是没有用的,今天你把一个人打趴下了,明天碰到另一个生人你还得打一次。在生人社会里,你一路打下去就是很不理性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